最有钱儿的朝代_一百三十六章 洗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三十六章 洗牌 (第1/2页)

    欧阳修,今天凡是受过义务教育的学生都知道他的大名。对他的《醉翁亭记》也肯定印象深刻。此文就是欧阳修在神宗时期因一件小事被贬滁州后所写的著名文章。欧阳修是北宋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与二大变法人物,范仲淹,王安石都有交集。与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共事良久,还是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辙的老师。就是这么著名的一位人物,还是躲不过小人的暗算。公元1067年,也就是欧阳修六十一岁的时候被贬至亳州,直至1072年离开人世也再未回到过京城。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在欧阳修的人生中最高担任的官职有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务,死后被朝庭封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就像他的前辈钱惟寅对他的照顾欣赏一样,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都与欧阳修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都是在他的推荐下或提拔下才使这些人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欧阳修的一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为大宋王朝发掘了无数的人才,实在是居功至伟。在他的从政执业生涯中,不管是年纪比他大的包拯,还是和他年纪差不多的韩琦、文彦博还是后进晚辈司马光等人,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欧阳修在传统文化的重重束缚下尽最大可能的表现自我。他淡视名利,无欲则刚,但也尊重传统维护社会的人伦纲常其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但他不是“守常”而是“图新”。欧阳修在学术上对当时僵化和陈旧的价值观进行抵制和反拨。在当时随波逐流,人人自保的人文环境中,欧阳修身居高位,仍坚守大节,保持人格尊严,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对习惯守旧的势力和庸俗无聊的生存状态进行抵拒,对社会责任自觉地担当。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勇于担当的因子,来培育抵拒庸俗、无聊的抗体。这也是今天纪念欧阳修的重要意义所在。

    正是欧阳文忠堪为人师的道德文章,才有薪火相传的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lei),才有了曾巩、曾布二兄弟的才华展示,才有了“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是欧阳文忠奠基了宋代文化盛世的基础。

    景祐三年,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他把社会问题归咎为腐败,而欧阳修看得更深刻,认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问题。最终范仲淹的改革因为冒犯了既得利益者,所以范仲淹受到了打击,被贬饶州,庆历新政也仅仅在一年几个月的时间后彻底失败。欧阳修作为范仲淹一派的积极支持者为范仲淹的辩护不惜冒犯顶头上司而最终也受到牵连,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年),满腹才华的欧阳修还是没有被朝庭遗忘被召回京城,又担任了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又被朝庭任命为知谏院,专门为皇帝提意见,提方案,推荐人才。

    庆历三年(1043年),欧阳修担任右正言、知制诰,才为皇帝的秘书,起草发布皇帝的相关诏令及命令等。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成为革新派干将,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但在守旧派的阻挠下,新政又遭失败。

    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总之,欧阳修因参与庆历新政,离开了京城,离开了大宋的权力中心,在地方各处任职。也正是多地任职,才使欧阳修更进一步认识了百姓的疾苦,写出了更多更优秀的文章为百姓发声,为百姓呐喊。

    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再次回到京城,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已经在京做了高官的欧阳修,又遭受诬陷被贬。命令刚刚下达,仁宗皇帝就后悔了,等欧阳修上朝辞行的时候,皇帝亲口挽留说:“别去同州了,留下来修《唐书》吧。”就这样欧阳修做了翰林学士,开始修撰史书。与宋祁同修了史书《新唐书》,又单独自已修编了《五代史记》(即历史上被称为《新五代史》的史书)。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

    嘉祐五年(1060年),拜枢密副使。嘉祐六年(1061年)任参知政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