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三十六章 洗牌  (第2/2页)
在这几年里,欧阳修的官职不断上升最终成为仁宗时期的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朝庭以其年龄已大,不批准欧阳修的请求。    此后在1067年,因被蒋之奇,彭思永等人诬谤欧阳修有个人生活作风问题,所以欧阳修在气愤之下多次向皇帝请求辞职。彭永思等人诬谤欧阳修与儿媳私通,对欧阳修进行无耻的人身攻击。此事件最终在仁宗的亲自审理下,蒋之奇扛不住压力,只能供认说“欧阳修跟儿媳妇有染”一事,是听御史中丞彭思永说的,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此事确实发生过。    欧阳修为此怒火万丈,多次上奏神宗要求彻查此事,还他一个清白。因为此事涉及当朝宰相,为此宋神宗叫来御史中丞彭思永,当面对质。当时因为欧阳修的坚决态度,炮制此事的证人薛良儒因为知道仁宗亲自过问此事,知道事关重大,再说谎弄不好自己要掉脑袋,所以自己找了了机会逃出了京城。彭思永知道涉及此案的所谓证人薛良儒已经经不住压力逃跑了。面对仁宗的质问,彭思永当然知道他说人证不见了,现在不能证明欧阳修的私通行为了,这样的说法宋仁宗根本就不会相信。而且如果彭思永这么说,就等于是诽谤当朝宰执了,因此彭思永打死也不能将所谓证人薛良儒已经经不住压力逃跑了说出口,并且事实上本来就没有欧阳修与儿媳妇私通这样的事情。所谓的证人已跑路的事实不能说,但是对神宗的质问还得回答,对事情的调查还得进行下去。在这种两难的局面下,彭思永也是老江湖,经验老到,临危不乱,他不慌不乱的告诉宋神宗说:“欧阳修与儿媳妇通jianian一事属实,我们也有线人能够证明,但是我不能说线人是谁,因为我要是说了,就破坏了御史台的规矩了。”    御史台什么规矩呢    第一,不能透露线人的名字,以免被弹劾的官员去打击报复。否则以后御史台再做别的案件时,谁还敢当线人呢    第二,我朝有规定,御史可以“风闻言事”,就是不用找到确切的证据。只要有传闻,有一点点影子,就可以弹劾官员。至于这些案件是否属实,则是大理寺、审官院的事情了。御史们不用出示证据,只需配合调查即可。    想象一下,若御史“风闻言事”有罪,那么就没有一个御史敢弹劾大臣了,尤其是不敢弹劾现任的宰执了。若每一个案件,都要揪出幕后的线人,那些背后的线人也不敢议论朝政、说出自己不同的意见了。长此下去,国家言路必将堵塞,皇帝就成睁眼瞎子了。因此,秉持着御史台的“规矩”,彭思永有恃无恐“忠心耿耿”地告诉宋神宗:“请恕微臣不能告知线人的名字。若我告知了线人的名字,以后谁还敢议论朝政若我破坏了御史台的规矩,谁还敢继续直言进谏所以说我甘愿受罚,也不说出那个线人的名字。我这样做也是为了皇帝,还请您三思而行啊。“    听完彭思永的说辞后,宋神宗一想也是,就没有强迫他说出线人的名字。彭思永高兴地走了,但干过御史台工作的欧阳修更加愤怒了。    欧阳修上奏朝廷道:“启奏陛下,彭思永说的那些话完全不合实际情况!臣当过监察御史,相关的规矩也是知道的。诚然身为国家的监察御史,确实能以“风闻言事”弹劾官员,但是这个事情到底是谁说的,这个总得说明白的。特别是在皇帝已经过问此事的情况下,当然要说明相关的线索来源,御史台根本没有规定连这个证人也不能说。何况这件事情是关系我一生清白、皇帝声誉、朝庭形象的大事。他们在皇帝过问的情况下不把线人的名字明确说出来,这事情明显就是完全无中生有的诬告行为!”    欧阳修还告诉宋神宗:“彭思永这帮御史,死活不说消息的来源。最主要的原因根本就是他们到目前为止完全不能说明事情的真实性,没有任何的真实凭据。但是到现在还是发誓诅咒说这件事情完全是真的完全就是欺瞒皇帝的行为,还想用这种道听途说的罪名来治我,怎么能让人信服呢他们一方面言之凿凿的说有这样的事情,另一方而却噤若寒蝉不肯说出证人的名字,完全是对我的一种造谣行为,这个案件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的真凭实据!因此,我再次肯请皇帝让蒋之奇和彭思永说出这个线人的名字,说出这个消息的真实来源,咱们在朝庭公开审理此事,给天下一个交代。”欧阳修一定要找出线人,彭思永是死活不说,大家最终是僵上了,这个案件也没法审理下去了。这个时候欧阳修的的亲家吴充也上奏朝廷,要求严惩造谣者还女儿一个清白。韩琦等人也力保欧阳修,说他绝不是那样的人。彭思永拿不出任何证据永远都是那么几句话来回复皇帝的质问。我这个线人的事情了,我老了,脑袋不好使了,就算是想告诉你也记不得了,这就是无赖做法了。宋神宗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无奈之下只能颁布一道圣旨,把彭思永和蒋之奇发配地方来了结本案。    但是欧阳修此时确实感到心累了,二十年前有人以私通之事打击自己,二十年后还有人拿私通的事一陷害自己,所以欧阳修是几次上奏要求辞职不干了。宋神宗治平四年(1067年)三月,朝廷最后还是批准了欧阳修的请求。撤销了欧阳修参知政事的官职,把他“发配”到毫州去了。就这样欧阳修终于离开了朝廷,快乐地安享晚年,直到自己生命的尽头。    熙宁五年国七月二十三日(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在家中逝世,年65岁。欧阳修病逝后,朝廷追封其为太子太师,赐谥号“文忠”一代巨匠就此陨落。欧阳修这样的大家走了,无数的小人和冗官却还在大宋的官场照样干不了什么活甚至干一些陷害忠良的事,却领着历朝历代以来官员最为丰厚的薪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