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三十五章 打酱油的宋英宗(四)  (第1/2页)
    起初宋英宗赵曙走马上任后,不负众望表现出有为之君的模样,可为何突然就发了“疯病”呢?说起来,从前面赵宋一族的情况来说,似乎这个家族有这方面的遗传病,但奇怪的是,宋英宗坐在朝堂的时候,表现得很正常,偏偏在后宫里举止失常,对内侍毫无道理地说打就打。不过曹太后劝他注意自己皇帝的身份时,他也只是出言不逊,显然不似“不知人事”,反倒更像是在闹脾气。而且,面对其生父的名分问题,也就是长达18个月的“濮议”之争,赵曙面对着群臣的强烈反对这样大的压力,依然没有什么疑似“精神失常”的表现.........按世俗的看法,英宗倘若真得了“疯病”,应该是无法克制自己的行为,然而从史料来看,除了首次“发疯”,之后英宗的表现可以说是“无理”、“胡闹”,算不得“失常”,这不得不让人起疑,他到底得了什么病,果真是“疯病”吗?    有人认为,他这就像是“范进中举”一样,忽然当上了皇帝,激动之下就牵动了家族病爆发了,其实我们看他首次表现得“失常”的日子,那一天他已经在皇位上坐了7天之久,都过了这么些日子,再怎么激动的心情也该平复了。到是他在坐上皇位之前,顶着的压力有激发他病症的可能性,想想,一个四岁被收入宫中养育、八岁被送回家中的孩子,首先内心的落差是不言而喻的,这也使得他不得不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言行,表现出一种符合他的身份的姿态,以防别人说他仗着恩宠胡作非为,等到成年后,面对反复无常的仁宗,他对未来也是充满忧虑的,长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之中,忽然坐上了皇位,使得赵曙刚刚即位就得了疯病,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    不过我们不妨再大但的进行一个假设,有没有可能他是装病的呢?    我们先看曹太后与英宗这对母子之间的关系,史书说二人关系是亲厚,实际是曹太后只算是养育了他四年的时间,与实质上的养母还是有些区别的,曹太后也将自己名义上的养女实际是外甥女的高滔滔嫁给了赵曙,北宋的后宫嫔妃似乎都有收养女儿的习惯,这样做的目的不难猜测,多是为了固宠之用。从这一点来说,曹皇后对于赵曙这个养子,也存着一定程度的控制欲,而新上任的英宗,不仅要面对一个略显强势的养母,还要面对一众能够左右朝政的老臣,使得他感觉自己被束缚着手脚,无法实现心中的宏图大志,因此耍脾气,想摆脱皇帝身份。所以曹太后出来听政,英宗自己则是为了获得“自由身”不停地折腾着,幸好这些大臣能忍受,韩琦甚至亲自端着药送到赵曙的嘴边,不过赵曙根本不买账,只饮了一口便推开了,药汤洒了韩琦一身........虽说这有些过分了,不过反倒说明赵曙的病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疯”。赵曙着实胡闹了好一阵子,与曹太后的冲突也是越来越多,他认为太后对他太刻薄,处处给他小鞋穿,甚至对韩琦说:母后待朕少恩!而曹太后在小人的挑拨下,也生出了废掉赵曙的心思,立一个听话懂事的人来当皇帝,这样朝廷便出现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哪怕赵曙身体好转,曹太后却迟迟不肯还政.......为此韩琦、司马光、欧阳修等几位大臣在两宫之间做了不少的工作,甚至绵里藏针“暗示”曹太后不要动废掉赵曙的念头,他们可不希望再出现个刘太后当政的局面。最终曹太后迫于形势同意归政了。不过这恰恰也说明,英宗不像是真得了“疯病”,否则朝臣们怎么会这么坚定地守护他的皇位呢    英宗终于亲政了,一开始也颇有所作为,他知人善任将直臣唐介召入朝,让他权御史中丞,但仅仅过了半个月,因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血浓于水,他想把生父也升格为皇帝,将这个问题交给礼官和待制以上的朝臣去讨论。    以王珪、司马光为首的大部分朝臣认为,按照礼制,帝王由旁支入承大统,就应该以先皇为父,而不能以本生父母为考妣,英宗应称他的亲生父亲为“皇伯”;而大权在握的韩琦等人却认为,“出继之子,对所继所生皆称父母”,英宗应称他的亲生父亲为“皇考”,这也是英宗自己的意思,其实韩琦等人并不算是为了讨好英宗,而是从现实角度考虑,毕竟当今皇帝是英宗,他们要一心一意地拥戴英宗,追尊其生父情有可原。不过这确实有违礼法,毕竟英宗能够继承皇位,还是因为他是仁宗“皇子”的身份。双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唇枪舌剑,不亦乐乎。有意思的是,18个月后,原本强烈反对“皇考”之称的曹太后,态度大变,竟然在议定濮王为皇考的诏书上签押了令人费解。有人传言,这是曹太后后误签,不管怎样,白纸黑字,诏书发出了这是事实,太后既已下诏,赵曙即命百官停止讨论,至此,濮议一事尘埃落定。    英宗亲政时间虽不长,但还是做了一些有效的工作比如他非常重视书籍的编写和整理。司马光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英宗,英宗对此大加赞赏。还对其书写成的《通志》八卷,大约即是后来的《资治通鉴》的前八卷,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从财政、物资、人员方方面面支持司马光编修史书的事业,应该说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最终能够顺利完成也应该算上宋英宗的一份功劳。虽然英宗在生父名分问题上取得了小胜,但他本人不久也因重病缠身难以理朝。    韩琦等大臣进宫看望,见他病情沉重,知道又将面临又一次君权交替的严峻考验。为此他开始关照英宗的长子赵顼朝夕不离皇帝左右,赵顼认为身为人子这本就是分内的事,韩琦却意味深长地说:不仅如此啊。想来心中早有了打算。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英宗病情加剧。韩琦趁着英宗神智还清醒时,请他“早立皇太子,以安众心”,并把纸笔递给了他。英宗费力写下了七个大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