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三十四章 打酱油的宋英宗(三)  (第1/2页)
    英宗在位期间总的来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在位时间也不长。但是英宗刚坐上皇位的前两天,表现得还是十分果断英明,行事作风让朝臣们那叫一个满意,暗自庆幸遇到一位明主了。谁料没几天在四月初四日晚,英宗突然就得病了。据《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记载,英宗当时是“不知人,语言失序”,等到宋仁宗入殓的日子——四月初八那天,英宗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剧了居然“号呼狂走,不能成礼”,像极了精神失常的表现.........还好韩琦反应快,当即拉下帷帐,命几名内侍护持皇帝,才让葬礼正常进行。正因为英宗得了这个病,朝臣们不得不请曹太后垂帘听政,这也使得本就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二人,关系愈发紧张起来,待到英宗康复,尝到权力滋味的曹皇后甚至表现出不愿还政的意思,多亏了朝中大臣们执意要她还政,英宗这才开始亲政,这一年是治平元年(1064年)。可万万没想到,宋英宗亲政仅半个月,就演出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闹剧震惊朝野,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等到这场闹剧平息,朝政刚刚步入正轨,宋英宗的生命也走到了终点.......宋英宗赵曙行事虽说有些荒唐,却有着振作国势的宏图大志,面对仁宗留下来的内外交困的局面,曾希望改革积弊,提出“积弊甚众,何以裁救”的问题,遗憾的是没有获得韩琦、富弼等重臣支持。    英宗本人重病缠身,再加上“濮议”事件,他救治积弊的愿望最终化为了泡影。赵曙并不是宋仁宗赵祯的亲生儿子,从血缘关系上说,他是仁宗的堂侄,赵曙的生父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生母是赵允让的妾室仙游县君任氏,原本他与皇位是无缘的,可偏巧宋仁宗膝下只有他这么一个养子,机缘巧合之下,就这样成为了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说起来,宗室子弟那么多,为何偏偏是赵曙成了宋仁宗的养子呢?当初是仁宗皇帝随手一指或者是拍拍脑袋定下来的旨意?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了。这要从赵曙的亲生父亲——赵允让开始说起了。当年宋仁宗的父亲宋真宗赵恒,着实为自己的子嗣问题cao碎了心,    在仁宗赵祯出生之前,真宗膝下曾有过五个儿子,岂料其中四个儿子早夭,仅剩的一个儿子最后也在9岁那年去世了,那时真宗已年近四十岁,为了避免出现后继无人的状况,他不得不选一名宗室幼童养在身边。这名幼童便是赵允让——真宗的四弟赵元份的第三子。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未来真宗的皇位是由赵允让继承的时候,刘德妃的宫女李氏生下了一名皇子,这便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欣喜若狂的宋真宗,随后就将赵允让送回了家中。从这个方面来说,宋仁宗从赵允让的儿子中挑选一人来当养子多少有些补偿的意思在内,原本仁宗的皇帝之位可能就是赵曙父亲赵允让的。    另外,赵允让的儿子特别多,一生共有22个儿子,赵曙在众兄弟中排行十三,他是在四岁时(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被选入宫中抚养的,也就是说,当时赵允让的身边起码还有十来个儿子,送一个去宫里不妨事。其实应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仁宗打算用这种方式“求子”,谁让赵允让子嗣兴旺呢,这就如同旧社会时不少人家给女儿取名“招弟”寓意招来个男孩,毕竟景祐二年的时候,赵祯才刚25岁,他还有大把时间和机会生育亲生儿子,这么年轻的时候抱养孩子,显然不会只是认为再也生不出儿子来才这么做的。其实赵曙入宫两年后(景佑四年,1037年),还真就为仁宗“招”来了个儿子——赵祯的长子赵昉,只可惜这名皇子出生即逝。又过了两年,到了宝元二年(1039年),仁宗的次子赵昕出生,之后8岁的赵曙便被送回到了其父赵赵允让身边。    对于赵曙是在赵昕出生后被送回了家里这一段史料,《续资治通鉴长编》认为赵昕是在宝元二年八月十五日出生,而赵曙早在六月壬申日就回去了,而《宋史》记载“宝元二年,豫王生,乃归濮邸”疑误,本文考虑到宋史仁宗实录中,并没有六月壬申日那一天的相关记载,而《宋会要辑稿》这种官修的史料也没给出具体日期,只说“宝元二年,出居睦亲宅”,因此依旧采用了《宋史》的说法。也就是赵允让当时就是个备胎,主要目的就是招子孙用的。    那为何偏偏选中了身为庶子的赵曙呢?其实宋朝时期,庶子在家中的地位远比前几个朝代高出一大截,尤其是在遗产分配问题上,不乏有嫡子、庶子平均分配的记载,由此可见赵曙虽为庶子却不是个紧要问题,我认为仁宗选择他的原因是年龄刚好合适,四岁的孩子已不似襁褓中的婴儿那么娇弱,再过一两年就要接受教育了,因此,应该主要是年龄的缘故,太大了很难教育,太小了很难养育。    又过了两年,赵祯又有了第三个儿子,取名赵曦,这样看来,皇位是怎么样的轮也轮不到赵曙了,怎料世事无常,康定二年(1041年)赵昕夭折;庆历三年(1043年),赵曦夭折,33岁的仁宗又没了儿子。刚开始的时候,仁宗还是能够接受这个现实,毕竟正值壮年,还有机会生出儿子来,谁知诺大个后宫,此后竟无一人为他生下儿子,生的都是女儿........俗话说“皇上不急太监急”,这回太监没急,倒是朝中大臣们着急了。确立皇位继承人,是每个朝代的头等大事,这关系到王朝的稳定与未来,眼瞅着仁宗的年纪越来越大,后宫迟迟生育不出皇子,他们怎么能不心急呢?更让他们揪心的是,宋仁宗的身体多次“不豫”,偶尔也会人事不知、胡言乱语起来,这种病状在太宗长子赵元佐、三子真宗身上一再重现,似乎是赵宋宗室的家族病。不是大臣他们多虑,而是仁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