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一百三十五章 打酱油的宋英宗(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三十五章 打酱油的宋英宗(四) (第2/2页)

:立大王为皇太子。韩琦看后说:一定是颍王,烦圣上再亲笔书写。英宗只得拿起笔,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添上了“颍王顼”三字,放下笔后泫然泪下。这场景令人心酸,出宫时,文彦博问韩琦是否看到英宗流泪,韩琦说:国事当如此,有何办法!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初七,赵曙病逝,享年三十六岁,在位四年,庙号英宗。英宗去世时,韩琦急召皇太子赵顼前来,其间英宗的手忽然动了一下,另一宰相曾公亮担心英宗活过来都要背上大逆罪,提醒韩琦。韩琦不为所动,说:先帝复生,乃太上皇。继续安排赵顼即位,他就是宋神宗。帝初晏驾,急召太子,未至,帝复手动,曾公亮愕然,亟告韩琦,欲且止勿召。琦拒之曰:“先帝复生,乃太上皇。”愈促之。——《续资治通鉴》

    宋英宗赵曙在位时间虽短,却有志革除冗兵、冗官、冗费等弊政,可惜天不假年,宏图未展、英年早逝。他死后宋朝所面临的危机则进一步加深,仅财政一项,仁宗时每年亏空的数额达300万缗以上,英宗时竟达到1570余万缗,英宗的丧葬费,也因财政困难不得不大大削减。对于宋英宗的一生,《宋史》说他执意推让,最终还是登上了帝位,是天命,因为疾病早逝而不能大有作为,然而却使百代以下,都钦佩敬仰他的高风,歌颂叹服他的大德.......

    赵曙想为仁宗守丧三年,命令韩琦代理军政事务,宰相大臣等不答应,赵曙才收回成命。四月初四,赵曙生病估计是这个皇位来的实在不易,心情实在是受到的刺激太大了也是生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英宗派韩贽等人向契丹报告英宗即皇帝位的消息。四月初五,尊奉曹皇后为皇太后。四月初八,下诏请求皇太后共同处理军国要事。四月十四日,皇太后到小殿垂帘听政,宰臣又到小殿帘前上奏国事。四月十四日,制作受命宝印。四月十六日,任命皇长子赵顼为安州观察使、光国公。赵曙即位之初,由于生病便由曹太后来垂帘听政。一些宦官不断向曹太后说赵曙的坏话,致使两宫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

    为了调解两宫矛盾,韩琦和欧阳修先对曹太后说:“您侍候先帝仁宗这么多年,天下谁不知道您是一个又贤德、又宽厚、又仁慈、又通达的人,为什么现在会和儿子过不去呢英宗身体不好当前他是个病人,您不至于和他一般见识吧。难道您希望别人象议论天下其他继母那样去议论您吗”他们又对赵曙说:“自古以来,天下贤明的君主不计其数,人们为什么唯独称颂舜为大孝子难道其他人都不孝顺当然不是,父母慈爱而子女孝顺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父母作的不好而子女依然孝敬有加,那才值得称道啊。过去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您还不清楚您只管尽您作人子的孝心,相信太后一定不会亏待了您。“在大家的劝解下,两宫之间的矛盾得以逐步缓和,大宋最高统治者之间的内斗得以缓解。

    治平元年(1064年)农历五月,赵曙病体恢复,曹太后撤帘还政。赵曙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他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赵曙生父的名分问题。当时仁宗逝世已有14个月,赵曙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中国古代汉族丧礼仪式之一,父、母丧后两周年(即第二十五个月)举行的祭礼)再议。

    治平元年(1064年),京畿、宋、亳、陈、许、汝、蔡、唐、颍、曹、濮、济、单、濠、泗、庐、寿、楚、杭、宣、洪、鄂、施、渝等州,光化军、高邮军发生大水灾,赵曙派遣使臣巡视,疏治河道,赈济抚恤灾民,免除灾民赋税。

    同年西蕃瞎毡的儿子瞎欺米征归附宋朝。英宗同志的运气倒也不是全部不行。在位虽时间不长,但也是做了一些事情的。总的来说,英宗统治时期国家没有大的发展,但也算是保持了总体的平稳。

    治平二年(1065年)农历四月初九,韩琦等再次提出赵曙生父的名分问题,于是,赵曙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的“濮议“事件。在这个事情上,英宗是坚持了自己的观点,最终获得了胜利即尊自己的生父为“皇考”。

    治平三年(1066年),中书大臣共同议事于垂拱殿,当时韩琦正在家中祭祀,赵曙特意将其召来商议,当时即议定(赵曙生父)濮王称皇考,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交给了赵曙一份。到中午时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将一份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省,韩琦、欧阳修等人打开文书,最后二人是相视而笑。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其中一份诏书,只是在上面多了太后的签押也就是太后也最终同意了议定(赵曙生父)濮王称皇考。赵曙便立刻下诏停止讨论。同时又将宰相与执政们召来,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以稳定时局。赵曙最后同意了欧阳修等人的意见,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

    治平三年(1066年)十一月初八,赵曙再次生病,同年十二月在宰相韩琦的建议下,立长子赵顼为太子。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赵曙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殡于殿西阶,庙号英宗,群臣上谥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八月二十七日癸酉,葬赵曙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英宗就这样匆匆忙忙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在宋朝历史上基本属于打酱油的角色但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保障了大宋政权的平稳过渡。我们认为宋英宗最大的贡献是确立了自己的生父赵允让“皇考”的身份,从此宋英宗一脉的后继子孙,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了。在位仅仅五年的宋英宗就因病去世了,相信皇位的正统之争肯定是一个重大的因素,在与太后的争执中对其的压力也是很大的。宋英宗死后,他的长子赵顼正式继位,这就是大宋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宋神宗。一个崭新的时代就此来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