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一十六章 精兵简政 迫在眉睫(三)  (第1/2页)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朝宰相吕夷简的突然下岗,终于送来了东风也给大宋这个国家的变法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契机。史料记载,庆历二年(1042年)60多岁的吕夷简重病缠身、请辞回家。至此这位独断朝纲长达二十多年的独相,终于下台了。在吕夷简为相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大宋王朝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高级官员的政治生命,都在吕夷简的掌控之下。在群臣的眼中,吕夷简简直就是一座大山,他俯视天下,其威严其力量,在众多大臣的心中甚至比皇帝还要强大。    现在因为年纪的原因这座大山终于倒塌了。此后大宋的官员再也不用看吕夷简的眼色,可以畅所欲言了。宋仁宗也不用顾忌吕夷简的感受,可以任用自己信任的人,主持改革、施展自己的抱负了。一个变法改革的时代,终于到来了。然而还未开始改革,宋仁宗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派谁来改革呢改革是大家的共识,但是事情总是要人去做的。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任何美好的想法都是空想。放眼当时的整个朝廷,当官的这些人不是能力不行就是年纪过大,难担大任。    这责任全怪吕夷简、谁让他排除异己,把那些直言进谏有能力的大臣扔到地方去了呢他留下的大都只是一些听话的,没有能力的臣子。甚至有人认为,吕夷简为政二十年间坏了天下!--这是欧阳修对其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真是一点儿没错。    庆历三年(1043年)三月,在接受了吕夷简的辞呈并免去吕夷简宰相一职后,宋仁宗公布了自己新一代的执政班底。他准备推陈出新大干一场。史料记载这个新的执政班底一共有八个人。中书省方面,晏殊及章得象出任宰相兼枢密使:王举正、王贻永、任中师、贾昌朝为副相(参知政事)。枢密院方面,夏竦为枢密使,富弼出任枢密副使。    此诏令一出百官一片叫好。皇帝的这个崭新的班底,可谓活力十足,青春无限呀,特别是晏殊的加盟肯定能让这个团队做出很多政绩。看来宋仁宗是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了。然而宋仁宗还没有开工,就被一个人狠狠地泼了一身冷水。这个泼冷水的人,就是刚刚出炉的枢密副使--富粥。    史料记载,得知自己要当枢密副使后,富弼三番五次上疏,请求辞去这个职务。富弼辞去这个职务的自我陈述的原因有二:第一个原因,大宋刚刚跟辽国签订完合约,辽国是否遵守盟约,还需要再观察一段时日。在这个关键时刻,他要在边境整顿兵马,防止辽国背信入侵,所以没法入朝为官。当然了,这些都是富弼的客气话,他的第二个原因,才是根本。第二个原因,富弼告诉皇帝有一个人比自己更适合当参知政事。富弼这个人也是大宋的一大名臣,他的一生刚正不阿,办事绝不感情用事。即使是自己的岳父晏殊干出不当的事情,也会当场批评,绝不客气。所以得知富弼推着的这个人选后,宋仁宗也很是动心。不仅如此,除了富弼之外宋朝历史上最喜欢直言进谏、最不畏强权的几位名人如欧阳修、王素、蔡襄等人,也对富强提出的这个人赞不绝口,大家纷纷上书恳请宋仁宗重用此人。这个被大家推崇备至的人,不说自明当然就是范仲淹同志了。就这样在群臣的举荐下,宋仁宗终于“忘掉”了范仲淹结觉营私的嫌疑,颁布了一道圣旨让范仲淹即刻入京,准备对其委以重任了。    然而命令下达了,范仲淹却狠狠地泼了宋仁宗一身凉水,他回复了两个字--不去!对于范仲淹的这个决定,不管是皇帝还是群臣,皆百思不得其解。在大家眼中范仲淹一直以天下为已任,不可能不想一展抱负,推行新政、匡扶天下。何况当时的范仲淹已经55岁了,这个年龄段在古代,已经是妥妥的老人了,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他怎么还反其道而行之,拒绝了朝廷的任命呢    最终还是宋仁宗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在皇帝的眼中范仲淹之所以拒绝任命,就一个原因--他没有副手呀。一个光杆司令,怎么变法呢想明白这个原因后,宋仁宗立刻下诏,提拔王素、欧阳修、余靖、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