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一百一十五章 精兵简政 迫在眉睫(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一十五章 精兵简政 迫在眉睫(二) (第1/2页)

    范仲淹、富弼经过思索后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其中以范仲淹的建议更为系统、完备,总共十条,条条切中时弊应对有策。这十条后世称作《答手诏条陈十事》,被认为是接下来“庆历新政”的政治宣言和革新设计。

    《答手诏条陈十事》中的第一条曰明黜陟。黜是降职或罢免,陟是指晋升。明黜陟就是严明官吏升降进退制度。宋朝文官三年一调整,武官五年一轮换,称为“磨勘”。只要官吏不犯错误,即使人浮于事,即使愚钝恶劣,即使人莫切齿,也一样加官进秩。范仲淹认为这不是官吏管理的初衷。他提出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奖勤罚懒,用贤避愚,以振作官场。可见管理的方面只要去历史的资料中寻找就能找到相应的答案,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前人确实早就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只要我们虚心寻找总能找到类似的解决方案。

    第二条曰抑侥幸。所谓侥幸,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那个意思而是批通过非正当渠道做官。除了科举,宋朝对功臣、高官格外开恩,他们可以推荐子弟做官。这些子弟很多不学无术,到官场后凭空享受俸禄,无所事事、无事生非。因为都是子弟还容易形成裙带关系。结党营私,相互包庇,又是政坛的不稳定因素。范仲淹建议限制高官的恩荫特权,减少财政开支,促进国家政治清明。唯才是举,早在三国时期著名的曹cao同志就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世袭门阀带来的只有倒退和垄断,只会对社会的进步产生阻碍。并且这样的措施只会加剧社会的冲突造成阶层的对立。显然是不符合社会进步的落后手段和举措,统治者不改变这样的措施只会让人民来改变统治者。

    第三条日精贡举。科举取人太多,应该精简。范仲淹还提出改革科举内容,由注重诗赋改为注重策论。因为诗赋是文学才能,而策论方能显示出治国能力。减少明经科中要求死记硬背的内容,改为阐述经书中的要义和道理。科举文官制度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并不是一件错误的事情,直到今天很多国家基本采取了这一治国手段。科举制度包括今天的高考制度还是选举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科举相对门阀世袭不知道进步了多少,至少让平民百姓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途径。关键是科举的内容是什么,如果科举选出的确实是为国为民,经世致用的人才,实是国家治理的一种有效手段。一千年前的范仲淹显然意识到了科举的改革关键之处,只要改变相应的科举内容,那就更能发挥科举选拨人才的良好功能。后世的科举八股文将内容僵化,显然走上了背离人才选拨的正确道路。

    第四条曰择官长。这一条是专门针对地方官的。范仲淹认为地方官不称职者十之八九。他建议选派得力能干的人往各地考察官员、对政绩优异的进行奖励,对不称职的降级或者罢免。新任命地方官、也应该经过审查,避免随意造成冗滥。他还建议由二府宰执和重要官员推荐各路转运使、提点刑狱、知州,由知州推荐知县、依次类推,层层推荐。这样得到的官吏对上级负责,便于上下协力、同出一心,提高行政效率。但是这种方式产生的一个恶劣后果,就是官员只唯上不唯下,会产生欺下瞒上的不良后果。如何考核官员,至今还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仍然离不开官员的任命考核这一课题,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转还是需要官员参与治理。一个高效运转的社会治理体系,不但需要制度的约束,官员的能力也至关重要。

    第五条曰均公田。宋朝地方官,除了俸禄,还分给一定数量的田地供耕种,称为“职田”或者“公田”。公田设置于真宗年间、本意是高薪养廉、增加官员的收入,能使他们安心为官,不与民争利。但时间一长这个制度就显现出了弊端,官员频繁调动,同级官员在不同地方分配公田多少不均有些官员多吃多占,有些官员无公田可分。范仲淹呼吁重新确定官员分配公田标准,有不均的均之,有未给的给之。中国社会的先贤早就提出了社会治理,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公平是维持正常社会运转的一个重要原则。一个贫穷但相对公平的社会不一定会比一个富裕而极不平等的社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公平效率历来是一个社会运转的二大基石。失了哪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