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一十六章 精兵简政 迫在眉睫(三)  (第2/2页)
襄为监察御史,负责规谏朝廷、监察百官。在这四人中,欧阳修、余靖是“四贤”之一,蔡襄是书写《四贤一不肖》的人,这三人都是范仲淹的铁杆粉丝,也是他的死党。王素虽然不是范仲淹的死党,平时与范仲淹也没啥私交,但王素这种敢把皇帝挤对得掉眼泪的个性肯定跟范仲淹是一路人,这俩人也肯定有不少共鸣。    宋仁宗这样的任命,就是在给范仲淹“铺路”了。以后范仲淹在变法时,但凡是敢挡他路的人,都会被这几位监察御史玩命攻击,最终出局。亲爱的范仲淹同志,如此人事安排,爱卿该满意了吧,还不赶紧回京复命。然而对于这样的人事安排,范仲淹依旧不为所动,他还是回复了两个字---不去。这一下子皇帝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皇帝没招数。范仲淹的亲信们却猜出来他的心思,也明白了范仲淹不入京的根本原因。在富弼、欧阳修等人的眼中,范仲淹之所以迟迟不接受任命,是因为现在的朝廷内还有一个余孽存在、范仲淹不愿意与他一起共事。这个人就是枢密使-一夏竦。毕竟当年在西线战场时,范仲淹早就受够了夏辣,这俩人的关系之恶也是天下皆知。如今夏掌管着枢密院,他肯定不会让范仲淹轻易变法。因此夏竦不下岗,范仲淹就没法改革,也没法回京。大伙一想肯定是这么一回事。既然想到了原因,那还不动手?    富弼等人决定驱逐夏竦,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顺带的原因--他们认为夏竦是吕夷简的亲信,驱逐了夏辣,就等于彻底驱除了吕夷简的势力。原来天圣年间,为了争权,吕夷简和夏辣明争暗斗,斗争得很厉害在一番较量后,终究还是宰相吕夷简技高一筹,把夏竦轰到了地方镇守边疆去了。多年后吕夷简年老准备下台,但是夏竦正值壮年,为了化解这段仇恨,也为了不让夏竦在今后报复自己,所以在下台前吕夷简努力推荐夏竦入京,夏竦这才当上了枢密使。因此凭借他俩最终形成的这种关系,在富弼等人的眼中驱逐夏竦,就成为一件必须要干的事情了。    史料记载,为了驱逐夏竦欧阳修等人立刻行动了起来,大家轮番轰炸,各人不时的上呈奏折,要求罢免夏竦。最终宋仁宗听从了他们的意见,把夏竦驱逐出京,轰到地方去了。驱逐了夏竦后,欧阳修等人自信地认为,这不仅给范仲淹铺好了路,也彻底驱逐掉了吕夷简的势力。其实欧阳修等人的这种思想,确实需要商榷一番。范仲淹的胸怀并不一定如此的狭隘,如此的计较个人之间的恩怨,个人之间的得失。一年后庆历四年(1044年)九月,当变法失败范仲淹离开京城前往陕西路经郑州时,范仲淹特意去了一趟吕夷简的府邸,拜访了一下这位退休在家的老宰相。    虽然在朝为官时由于政见不同理念不同,范仲淹和吕夷简可以算得上是一对政敌,为了不同的政见,双方唇枪舌战、水火不容,也上演过一场有你没我的大戏(进献《百官图》)。但是不管是范仲淹,还是吕夷简实在没有必要互相仇恨一生,也完全可以坦诚相待,一笑泯恩仇。不管是范仲淹还是吕夷简都是良臣之列,虽然二人做事方式不同,但绝谈不上属于小人的行列。因此双方的那次会面,是在亲密友好的氛围中进行的。他们谈了很久很久,直到太阳下山后,范仲淹才告辞离开。范仲淹离开时吕夷简亲自将他送出家门目送他离开。为了范仲淹能回来,大家做了这么多的事情,但是范仲淹还是不回京,对于这种结果欧阳修等人也彻底没招了。后来在互相扯皮了数月后,宋仁宗的一道圣旨,终于让他乖乖回京复命了。    原来,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宋仁宗再次下诏,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同时宋仁宗派遣宦官告知范仲淹:“此任命是我个人的决定,跟其他人无关。希望你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要再推辞了!”皇帝都这么说了,范仲淹也没法继续“违抗圣旨”了,他终于规规矩矩地重返朝廷了。范仲淹回京后,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即将席卷整个大宋王朝!这场变法,史称“庆历新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