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枭宠:皇夫是蛇王_第377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77章 (第1/2页)

    这一本卷轴上面讲的全都是历代历朝,最为经典的帝王故事,所以名字才有一个“帝心”。

    然而事实上,让摄政王为自己念诵这样的故事,唐雨也是别有深意的。

    别的不说,就说那周公旦,周朝的摄政王,那权柄和威能,可是比现在的摄政王还要强上三分,最后人家还不是乖乖的把政权交还给了正宗的皇帝,真正的天子?

    如果摄政王识相的话,就应该真正地乖乖地表现出一副恭顺的神色,而不是如此亲昵,如此亲近,就好像真正的一个大哥哥对小meimei的态度。

    对没错,唐玉始终觉得最有点古怪的地方,就是摄政王对他的态度。

    若即若离忽近忽远,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说摄政王一直是高高在上也就罢了,但是,刚见面的那一阵子他还有所收敛,碰都不碰自己一下,然而最近,只要一有功夫摄政王就会把自己抱到她的膝盖上,甚至有时还会亲自教他读书写字,这不摆明了“近者狎”吗?

    唐玉虽然本身是个小孩子,有时候还一贯的喜欢用小孩子那一套,撒娇卖萌的方式,对付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但是,面对一个本应该是强有力的支持者,她不希望被摄政王真的当成一个普通的小孩子,当成一个懵懂无知的幼儿。

    就算是上一次边疆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但是那是因为摄政王派遣的兵将都是精干之人,用的比较得心应手,这才让她没有丢丑,反而取得了胜利。

    唐玉认为,如果细细的那么一分析,自己最后能够战胜边疆的敌寇,摄政王功不可没,甚至,就算是拿出了新式武器,但如果冰不清,兵不强,将也不强那最后也只能是以失败而告终,所以这一切的胜利都是建立在摄政王这个强有力的后盾,在支持她的基础上的。

    这种摆明了就是对她的恩惠,让他心头不怎么痛快,可是又无可奈何。

    谁让人家是托孤之臣,是先帝之明的摄政王阁下呢?就算是对方有一些不太尊重的举止,比如说念一念报一报,那也只是,可以解释为,一个长辈对小辈的爱护,人家大可以一推356,对那种行为不置可否的承认。

    然而,唐玉要的却是尊重,和敬重,甚至是畏惧,作为一个未来的天子,如果不能让自己手中的势力,对自己产生这种情绪,反而是抱着莫名亲近的态度的话,对将来他掌控全局的能力,很有妨碍。

    周公这个人极其有能力,但是却有谨守礼数,十分的恭敬,正好可以用来教育摄政王,当一当他的正面例子。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概括为:“一年救乱,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成王。“

    周公摄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上古圣人,上古子曰:“甚矣吾衰

    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文武周公”是孔子最为推崇的人物,而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正是由于文王武王作为君主,而周公为周朝制定了礼乐等级典章制度,使得儒家学派奉周公、孔子为宗,之后历代文庙也以周公为主祀,孔子等先贤为陪祀。但是在唐开元时期,掌控欲极度强烈的唐宗李隆基作为皇帝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时期主以及西周末期周厉王出奔后的“周召共和”,于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改以孔子为主。他在周灭商之战上古,“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灭商年后,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上古不。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周公闻言,便对太公望和召公说:“上古所以不顾个人得失而承担摄重任,是怕天下不稳。如果江山变乱,生民涂炭,上古怎么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对上古的重托呢”周公旦又对将要袭其爵,而到鲁国封地居住的儿子伯禽说:“上古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论身份地位,在国上古是很高的了。但是上古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骄狂无忌”。相传他推行井田,制礼作乐,建章立制,主张“明德慎罚”。周公以商代灭亡和“三叔”等武装反叛活动为鉴,特别重视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的治道德教育、

    治术教育和勤教育,要求“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力农无逸”等,主张充分发挥“颂”“诰”对奴隶主及平民的教育影响作用,并提出分别以治绩考察、选任官吏的原则。一生注重礼贤下士,尊重贤能之士,善待来者。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篇上古赞颂了周公的德才。汉代刘歆、王莽将改名,认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于太平盛世之业绩,将周公的地位驾于孔子之上。唐代韩愈为辟佛老之说,大力宣扬儒家道统,提出尧、舜、、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序。自此以后,人们常以周孔并称,在教育上则有“周孔之教”的概念。总之,言孔子必及周公,这是上古尊崇周公的情况。这种尊崇除了治上的某种需要之外,其主要方面则反映了古人对西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珍视,以及对周公这位伟人的真诚敬仰。周人本是活动于今陕甘一带以农业见长的部族。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