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66章 (第1/2页)
唐玉使用的是小巧腾挪的功夫,因为个子小小,所以躲闪更加敏捷。 那高个子擅长北腿的禁卫军大汉一面哈哈大笑着,一面和她对拼在一起,但是无论他使什么招数,都没有办法能够碰的着唐玉。 这倒让一旁看热闹的禁卫军们惊讶不已。 只见一道小小身影穿梭在那大汉身边,大汉拳脚不俗,更有强力的北腿攻势,若是躲闪不及被打一下子,骨折是肯定的,看那小孩子身材瘦小,也不知能不能撑住大汉一脚。 可是比斗半天,人们发现唐玉不仅没有落败,反而越战越勇,除了躲闪之外,甚至也能偶尔击出一拳了。 也就是说,她和那个大汉斗到现在,居然不分胜负。 禁军是专门保卫皇宫之,大约有四千人,最高统帅为禁军统领,又称万骑,下属个左右千骑长,每个千骑长下领个百骑长,至于普通禁军则统称飞骑,等级比一般士兵高上半等。这些士兵是轮流换防,轮到休息了便到东西南北四个期门宫中休息,故而他们又称期门军。 这些人,勋贵有之,武举考上来的寒门有之,但是奇妙的是,虽然世家子弟和寒门之间身份有差别,但彼此相处的居然还不错,这就不能不提到禁卫军中的一个人物了——有此人在,就像是能润滑车轴的润滑剂一样,让本来格格不入的各个阶层禁卫军融洽的合作在了一起。 唐玉就是来找这么一个人的。 她今天使用的,可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闪躲腾挪功夫,而是随身书库里所记载的古武轻功。 轻功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真实存在的能力,并不能使体重变轻,却能大幅提高奔跑、跳跃能力、闪转腾挪能力,并可以站立或行动于不可承重的物体之上甚至运气提气借用轻小物体腾起于空中,属于武术的术类、功法;轻功练习方法繁琐辛苦,但却为历代武术家所重视。 轻功其实真实存在的,轻功也不是反重力的体现,因为任何物体包括人体在内,在任何状态下都受到万有引力作用,在地球上则表现为地心引力作用,即重力。不依靠反作用力而产生不受地心引力作用的效果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尚不可实现,电视中神化的轻功其实是小说家虚拟想象浮夸了轻功,误导了许多人认为轻功不存在,由于轻功如同气功一般是难以用文字解析的,这也是许多人不了解轻功的原因之一。 今世中各种“轻功表演“其实是利用一些技巧实现的,并非真的使人变轻。如踩鸡蛋是利用压力的均匀分布达到减小压强、最大限度地利用受力物体的承载能力而实现的;“水上漂“则是利用类似打水漂、四轮驱车行驶于水面的原理,在短时间内奔跑于水面数十米,不可能长时间或静止;而所谓“浮空术“则是魔术的障眼法,并不是真正的轻功。 今世中和“轻功“效果最相近的是腾挪运动,但是腾挪远不及轻功,腾挪者一般需要勘测地形丈量距离,且只能蹬墙一两脚,落地打滚缓冲;而轻功却不然,作为古代武术练习者的逃生技能,既不用勘测地形,甚至能在墙上踩上五六脚,落地也采用马步落地以继续战斗。近现代较出名的有武当轻功、少林轻功、自然门轻功。 轻功与现代体育运动中的跳高、跳远形式相近而实质不同。现代的跳高、跳远,在起跳之前,一定要先奔跑鼓势,奋力而跳跃,猛起猛落,落地沉重,如石下坠。而轻功则不需要奔跑鼓势,只须两足一蹬,即可起高和跃远,其起如飞燕掠空,其落如蜻蜒点水,着瓦不响,落地无声。轻功与现代体育运动中跳高、跳远的不同,就在它“轻”和“稳”的特点。能“轻”和“稳”,全赖浮劲在身。曾记载,禅定寺旗幡竿上绳索断了,有沈光者口里衔着绳索,拍竿而上,直至龙头。事毕又透空而下,以掌拓地,倒行十余步,时人称为rou飞仙。沈光的绝顶功夫乃是苦练而得,即经过苦练轻功,体内充满浮劲,故透空而下则如鸟之翼。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地球上一切物体下坠,都是由于地心的吸引力。排除地心的吸引力,则可自由地上升下降。人体也大大地重于空气,以一般人的体质,难升墙上屋,就是从屋顶下坠,也难免折骨断筋。故人要排除地心吸力,必须有一种浮劲。古传内家轻功,以跌坐炼气,或早或晚行功,能将气自由提起与沉着,数年之后能起数丈之高,身轻如羽,墙壁可走,水面可行。内家轻功以吐纳打坐,炼气行功,其理玄妙,除有恒心苦练外,尚需有较高的悟性。除内家轻功外,古时习武之人练的轻功虽方法各异量归结起来,不外乎顶功和铁锡碑两种。所谓顶功,即垂手直立,用脚前掌向上跳,此练弹劲,不可屈膝,不可用拙力,多练则可增身体的汲取功,把体重提向顶部,不使下沉。此为顶功练法不如内家轻功之处,所谓铁锡碑,即用锡瓦铁衣附于身上,按一整套的程序练功。本来人身重于空气不知有多少倍,为何反加上许多重物而求身法的轻灵呢?这是因为,如果仅以自身的重量练功,开始固然不觉得沉重,但练久也不会觉得轻松。正如现代体育中的跳高、跳远运动,经过刻苦锻炼,成绩虽能逐渐提高,但却达不到轻的境界。所以轻功练法,必须先在体重之外又加上各种重往返,这样一开始就感到很沉重,但经过艰苦锻炼,就会逐渐适应而不觉沉重。 古时传下的轻功,以顶功和铁锡碑的习练较为普遍,有章可循,稳实可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