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才气一吐,必是半个盛唐  (第2/2页)
举杯消愁愁更愁......】    昨日,李恪对众人来说只不过是个会过目不忘的背书小天才。    今日,他成为秦王府最耀眼的少年郎。    甚至有宾客都找到杨如意,想要为李恪订下终身大事。    手慢则无啊!    其实最激动的还是在场几名史官。    每次秦王府家宴都会有史官记录秦王之家的事情,然后记入国史成为史料之一,如果日后有人编史书,有可能从史料中选取片段。    他们本以为今日秦王不在府,必定会没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哪里想到出了和王羲之一样的天才。    史官们奋笔疾书,将李恪一言一行,乃至他对周围人对话记下,甚至还有其他人反应。    时间一点点过去。    李恪将笔放下。    那从皇宫取来的贡纸,也只剩几张。    “一百首,整!”仆人大喊一声。    瞬间全场寂静。    他真的做到了......    人家作诗是挤牙膏,李恪作诗是机关枪‘突突突’。    众人看向孔颖达与陆德明,二人皆是文坛泰山北斗,拥有一锤定音的能力。    他们只是感觉李恪写得不错,可具体还需要专业人士评定。    孔颖达清点,一张又一张纸。    上面写着的每一首诗词,随便丢出去都会引起平康坊的震动,第二日经过平康坊女子传唱后,必定流行长安。    他看了一眼陆德明。    陆德明点了点头。    孔颖达环顾众人,同时面色淡然:“每一首皆巅峰之作,放眼五百年,诗词无人可超三郎。”
    轰!    这评价在所有人脑海里炸开。    李恪见到平日都淡然的杨如意,此刻都明媚的表情写在脸上。    他就觉得值了!    自此无人敢轻辱她!    孔颖达想着历朝历代不过三百年,即便终唐一朝也无人可以超越他。    并且从后世角度来看,前朝的权力富贵皆过眼云烟,只需百年就消散,唯有诗词佳作可以流传千年。    “三郎才气一吐,必是半个盛唐。”    孔颖达这一句话,让众人感觉十分恰当。    陆德明只是简单说道:    “李家出龙!”    长孙无忌闻言,脸上有压抑不住嫉妒。    忽然有人出声。    “好徒儿啊,明日莫去修文馆了,来为师这里,为师替你编纂这些诗词。”    众人呆滞了,李恪竟然有了师傅?    放眼望去正是房玄龄。    他先发制人,显然要抢人。    于志宁毫不客气骂道:“房记室好生不要脸,昨日你还不是将三郎拒之门外,你们都忌惮长孙典签,所以不愿教他,现在他应该是我徒弟。”    虞世南也不顾忌颜面和年轻学士抢人了:“且慢,你们也配教三郎?我虞世南倒是可以教他书法。”    秦王府十八学士瞬间都吵作了一团。    谁都知道成为李恪师傅,极有可能有机会编纂李恪今日所作的诗集。    这诗集必定流芳百世,名流千古。    他们就差对三郎大喊一句:“快带带我!”    红袖与云棠在外围都眼泪掉下来。    梅兰院这是第一次出风头啊。    云棠更记得昨日,她与三郎被拒在文学馆外的屈辱,今日那些人却互相争抢,实在快哉!    孔颖达咳嗽一声,不悦道:“诸位让外人见笑了。”    众学士冷静下来,同时也带着敌意盯着孔颖达。    孔颖达哭笑不得,他有那想法,但因为年事已高都看淡了。    他对李恪询问道:“你这百首诗词,若是编成诗集,可有名字?”    李恪微微一愣,然后说道:“就叫梅兰集吧。”    杨如意闻言一惊,然后感动不已。    梅兰正是她最喜欢的花草,也是她的院子啊。    长孙氏与众夫人若有所思,羡慕的不得了。    为何叫此名字?孔颖达好奇询问。    李恪看着杨如意:“其实这些诗词灵感大多来自我娘,我和我娘住在梅兰院。”    仅仅这么一句话,秦王府众学士都朝杨如意拱手一礼,表示尊重。    正如李恪所想。    自此无人再敢轻视秦王府五夫人杨如意。    孔颖达忍不住说道:“梅兰集,好名字!不如老夫来主持编纂吧。”    众学士表情愤然,仿佛在暗骂:“老孔是真的狗!”    李恪点头。    随着上百名宾客各自离去,很快“天才三郎”“一夜百首”“李家出龙”“梅兰集”等故事流传开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