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2.才气一吐,必是半个盛唐  (第1/2页)
    “五十七首,五十八首,五十九首......”    一个仆人正在统计李恪写了多少首诗。    此刻,众人都已经有些麻木了。    只能仍由那个少年郎蘸墨挥毫,写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若是之前,大唐诗道是百家争鸣,哪一个文人都认为自己的诗最好。    现在么,正如李恪那句诗。    【诗书彼岸谁为峰,一见三郎道成空。】    不仅诗,他的书法更是变化无穷,仿佛天上蛟龙时狂放不羁,时尊贵凌然。    今日盛况景象,必定如王羲之于兰亭作序,流芳百世。    忽然,李恪停笔了。    “写完了?”许敬宗自诩年少有为,二十九岁就成为十八学士之一,可和对方一比简直提鞋都不配。    于志宁:“肃静!不许打扰他思绪!”    房玄龄低声道:“是没纸了。”    秦王府学士眼里,此刻李恪不仅是神童,还是香饽饽啊。    就连孔颖达与陆德明都心动了,起了收徒的想法。    长孙无忌无法想象李恪究竟身上发生了什么。    只能这么解释......    此子一直在藏拙!    霎时间,他意识到李恪与杨如意心机深沉。    天才不可怕,最可怕是心机深沉的天才。    长孙氏对孩子们说道:“高明、青雀、丽质,你们要向恪儿学习。”    李承乾与李泰、李丽质都纷纷点头,他们会向李恪看齐的。    长孙氏又道:“将他写得诗词全部抄十遍。”    李承乾:......    李泰:???    李丽质哇的一声哭出来了。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因为李恪,莫名其妙多了那么多作业。    其他夫人们纷纷拉着杨如意,急切询问如何培育这样优秀的孩子。    她们始终认为,李恪有如此诗书造诣,必定是杨如意指点。    往日这些夫人,除了阴夫人与杨如意较好,其他人都会拉高踩低。    杨如意毫不客气模仿儿子口吻说道:“这是天赋,学不来的!”    扎心......众夫人脸色都僵住了。    众宾客之中的高士廉,缓缓吟诵其中一首: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舅父,这诗我也喜欢。”长孙氏忍不住说道。    高士廉微微一笑,抚须:“秦王回府时,见如此多好诗必定欣然。”    能让长孙氏喊舅父的人!    李恪脑海里立刻响起一个名字,高士廉。    此人是长孙氏与长孙无忌的舅父,并且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还是李世民的心腹。    当年好像就是他发现李世民天赋异禀,所以将长孙氏嫁给李世民,导致长孙家族搭上了时代的快车,足见其识人以及远见。    李恪对这样的人物还是很敬佩,朝对方拱手一礼。    高士廉微微颔首,同时也好奇问道:    “这些真的是你所写?难不成世间真有生而知之之人?”    高士廉相较于长孙无忌,身上多了一股儒士的温文尔雅气息。    “禀舅公,平日喜欢听说书先生讲五湖四海的故事。”    李恪假装挠了挠头,不好意思说道。    高士廉也都嘴角抽了抽,为何别人听说书先生是不务正业,你却可以写诗?    众人得知李恪灵感来自不靠谱的说书先生,都是哭笑不得。    你这让读四书五经的人,如何自处啊。    李恪:“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听多看多就什么都懂了,下笔自然也如神。”    高士廉脸色微变,没想到这孩子才七岁,就有这样的人生智慧,他细细品味‘世事洞明皆学问’这句话,而后神色动容。    最终哀叹一声,可惜这不是长孙氏的亲孩子。    长孙氏是秦王府主母,而李恪是庶子,他叫高士廉一声舅公完全没问题,奈何没有血缘关系啊。    高士廉为什么总觉得三郎日后成就,将不亚于世民。    他转念又想,不大可能。    这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天策上将。    比天策上将更厉害只有太子与皇帝。    “纸来了!”    仆人从皇宫带来了一摞贡纸。    李恪继续默写诗词,对于他人可能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可是对他来说只是小菜一碟。    只要不写太不符合他年龄,或者这个时代没有的典故就行了,其实就算写了也无所谓。    他拥有最终解释权。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