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一百五十五章 颇具个性的王安石(十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五十五章 颇具个性的王安石(十六) (第2/2页)

之重在平衡之时,只要陛下增加一点点的力量,就能彻底压垮对方!如果陛下不敢加也无须害怕,因为必有能承担之力的大臣站出来,为君分忧!”

    王安石这么说,就是在毛遂自荐了,他明明白白告诉宋神宗--不要怕不要让步!即使与辽国谈崩了,我也能把这个千斤重担扛下来。不管出现了后果,我王安石都给您承担了!王安石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宋神宗还是不为所动,最终君臣的这次谈话,只能不了了之。

    不久神宗时期的重臣韩琦去世了,神宗非常伤心。熙宁八年(1075年)七月在神宗的亲自过问下为韩琦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葬礼结束后,宋神宗听从了王安石的意见,他派沈括出使契丹,去办理重新划分疆域的事情。

    王安石相信沈括的能力,也相信这位宋朝著名的科学家能不虚此行,圆满完成任务。事实上沈括也确实做到了。当时沈括出使辽国后,拿着当年两国签署的原始划界文件,把辽国使者驳得哑口无言,只能乖乖认输。沈括明明已经让辽国人认输了,宋朝这边自己却掉了链子,他们竟然让敌人反败为胜。

    原来沈括出使后宋神宗觉得还是不保险,竟然又偷偷摸摸派出另外一批人马。宋神宗命大学士韩缜同样也出使辽国与辽国商讨边境问题。韩缜是宰相韩绛的亲弟弟,但是这个人根本没有继承哥哥的本事。他胆小怕死,契丹人稍微给一点压力,这个人就怂了。最终在辽国的压力下,韩缜稀里糊涂签署了一个卖国条约,把沈括王安石以及大宋王朝,都给卖了……

    这个卖国条约就是:完全同意契丹人的无理要求,割让河东七百里(也说六百)土地,作为与辽国和好的“见面礼”。虽然这个合约在历史上没有名字,但不管怎样宋神宗都创造了一个历史之最--他成了宋朝历史上,第一个“割地求和”的皇帝。宋朝列祖列宗没有完成的伟大事业,宋真宗即使被堵在家门口,也没干出的“宏伟政绩”,终于让这个皇帝干了。这个“第一”,真是是无比耻辱……

    当然宋神宗没有觉得丢人现眼。对于那个让自己“永载史册”的韩缜,宋神宗也没有怪罪,反而对其加官晋爵以表自己愉悦的心情。史料记载,“有功之臣”韩缜回国后,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宋神宗赐给了他一条金带,还授予了他枢密都承旨、龙图阁学士的官职。而那个真正的英雄——沈括,据说因为办事不力,不仅没有得到任何的赏赐,还被降职了。

    这样的结果,让沈括很是郁闷,很是不甘……这样的结果,让王安石也很是郁闷,也很是不甘……王安石的心情,就跟春秋时朝的屈原、南宋时期的岳飞一样,只能被活活闷死。春秋时期,楚国若采纳屈原的意见就可实现富强、有实力与秦国对抗甚至称王称霸。结果满腔热血的屈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郁闷愤慨最终跳江自杀了。后世如果宋高宗重用岳飞,宋朝不仅光复失地,甚至可以直捣黄龙。结果在jianian臣的挑唆下,岳飞被十八道金牌追回,最终只能仰天长叹留下天日昭昭四个字后屈死风波亭……

    虽然王安石的处境与屈原、岳飞等人不同,但这种痛心疾首、无处发泄的心情基本是一样的。就这样经过了痛失爱子、割让领土的事件后,王安石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再侍奉这位皇帝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王安石真正萌生退意,准备辞职回家了。此时此刻的宋神宗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了,他已经是一个执政九年近三十的成熟君王了。他已经不需要师父了,也不需要任何人对他指点、教他怎么从政了。包括这位他曾经最信任的老师--王安石。至此有上述原因,再加上吕惠卿的挑拨离间(向皇帝的告密信),王安石得以解脱,他被罢黜了宰相之位被派到江宁府,去那里安度晚年了。虽然被轰出了朝廷,但王安石此时此刻的心情,应该是欣慰的。毕竟亲手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并在这个时代最顶峰的时候选择归隐。这种急流勇退的结局,才是一个政治家最高的智慧。

    累了,乏了,就回家吧。跟自的老师欧阳修一样,归隐山林、不理朝政、顾养天年,也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事。熙宁十年(1077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回到了南京牛首山下,彻底结束了属于自己的时代。王安石走了,斗争仍在,并且灭失了底线的斗争只会更加激烈,更加残酷。王安石走了,神宗还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