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四十三章 颇具个性的王安石(四) (第2/2页)
第二,太祖太宗时期二人敢作敢为,不断推陈出新所以各项政策都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王安石认为宋初藩镇割据,地方势力远强于中央,在赵普的建议下,使用“杯酒释兵权”的策略,剥夺了地方军阀及朝中大将的军权这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混乱局面,改革科举提高文人的地位、降低武将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武将叛乱的可能性。太祖太宗的这些举措,多是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的前无古人的措施。在当时也受到了很大的反对,但是太祖太宗还是坚持了下去,才开创了大宋百年的基业。 第三,太祖太宗时期的各项政,皆以百姓利益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王安石认为太祖在制定政策发布命令时,都以百姓能否得利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为前提,要变法自然就会有反对的人,反对的人意见一多,君主该怎么处置?君主该选择什么样的意见,作为变法的标准呢?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以百姓的利益为第一要务,以国家的利益为第一要务。百姓得利了,国家就富强了,国家富强了,变法就成功了。 阐述完了列祖列宗的制度后,王安石随后写道,为什么执行了百年的制度,偏偏现在就出事了呢因为大宋政权在这一百年间,慢慢出现了九个致命的弊端。 一是,现在和皇上朝夕相处的,都是宦官和宫女。处理的政事,不过是有关部门的琐事。皇帝也没有像古代大有作为的君主那样,和士大夫讨论治理国家的方法,并具体实施到天下的治理中去。因此皇帝已经不知道祖宗之法的精华,已经不能在全国推广实施符合实际的法律法规。 二是,皇帝识人不明,虽任用了许多贤人但小人也占据了很多职位。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正确的言论,皇帝未必听得进去,但是错误的主张却常常被采纳。长此下去国家怎么可能富强呢 三是,现在的科举制度,主要以诗赋和背诵古书的办法取士。现在的官场升迁制度,以论资排辈、按资历任用官员为主要的方式。这样的官场制度弊端重重,已经无法为国家输送切实有用的人才了。 四是,监察机关没有十分称职的官员,无法监督官员贪污腐败的行为。边防将领也是问题重重,军队不是由有战场指挥经验的人担任,而是任命一些毫无本领的人充数。 五是,官吏考核制度弊端重重,难以考核官员的真正政绩。真正的贤人因为不会“走后门”被排挤埋没,那些无能之辈却可以用取悦他人寻找关系来取得高官,占据要职。长此下去贤臣无权无势,才能得不到发挥。一个国家没有了贤臣,结果可想而知。 六是,沉重的瑶役造成农民破产,而政府没有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兴办农用水利等事务。 七是,边防部认没有训练整领,大部分的士兵是充数之人,战斗力极差。内地驻军全是**无赖,也毫无战斗力可言。 八是,对皇族成员不严格教育和选拔,却委以重任,不符合先王奖优罚劣的用人原则。 九是,对于管理财政,基本没有法度,所以尽管皇帝本人很节俭,但百姓却不富裕。不管皇帝和大臣怎么cao劳,没有一个合适的理财办法国家仍不可能强盛。 综上所述,大宋王朝到目前为止已经存在的九个致命的弊端,已使大宋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此时此刻,虽然国家一百多年来没有出过大的乱子,也没有遭到来得的水旱之灾,这跟前几代君主励精图治有关系。但更大的原因,是因为老天保佑,运气比较好罢了。可是一味依靠老天爷是不行的。万一发生变故大宋王朝的前途就堪忧了! 因此国家变法,已经迫在眉睫了。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的结尾处王安石这样激动地写道:“伏唯陛下躬上圣之质,承无穷之绪,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史料记载,收到王安石的奏章后,宋神宗大喜过望,他一连读了数遍。每读一次就要称赞一次,后来宋神宗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他竟然开始朗诵王安石的奏章了。就这样两个都有大志向的人终于紧紧地走在了一起,宋神宗下定决心,拜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