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四十三章 颇具个性的王安石(四) (第1/2页)
要知道在王安石的日常生活中做的稀奇古怪的事情,又何止是吃鱼食他的同僚和夫人,很多时候也根本不知道他干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干。比如嘉祐二年(1057年),王安石在常州当知州时,参加了一个宴会,席间官员们兴致极高,但王安石却紧皱眉头一言不发。见此情景,大家以为王大人不高兴了,也就不敢言语了。一时间宴会的气氛堪称尴尬。后来在一个艺人唱歌时,王安石突然哈哈大笑了。众人一看必是这个艺人唱得好,让王大人高兴了。于是官员立刻赏赐了这位艺人,给了他双倍的赏赐。 一个下属还是比较了解王安石的,他认为王大人之所以会笑,应该跟这个艺人无关,肯定另有原因。于是宴会结束后,这个下属偷偷找到王安石,问其开怀大笑的原因。果然不出下属所料,王安石之所以高兴,真是另有原因。王安石对下属道:“这几天,我一直在研究《易经》中相关的内容,一些事情一直没有想明白。就在刚才的宴会上我突然悟出了不明白的意思,我为自己增长学问而高兴所以才笑出声来。”下属问起刚才的舞台表演,王安石惊讶地说:“刚才舞台上有表演吗我什么也没看到呀,你确定刚才真有表演“王安石同志在生活中就是这样一个无厘头的人。 此后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馆阁之职,王安石均固辞不就。士大夫们以为王安石无意功名,不求仕途,遗憾无缘结识,但是真正的原因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实在王安石也是心灰意冷,和最高领导仁宗不对付才这样做的;朝廷屡次想委以重任,王安石都不愿出仕。后来朝廷任命王安石与别人同修《起居注》,王安石辞谢多次最后实在推辞不了才不得不接受了任命。不久王安石任职集贤院,知制诰,审查京城刑狱案件,朝中士大夫都引为盛事。王安石在京任职期间,朝廷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诏书文字,王安石认为立法不该如此,据理力争,得罪了朝中权贵,以至处处受制约,实是无奈之极。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离世恰也是王安石母亲病逝,王安石于是辞官回江宁守丧。 宋英宗继位后(1063年—1066年),屡次征召赴京任职,王安石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什么原因,我们在前面也讲过了,王安石认为就是仁宗都不能理解他,赏识他。何况,更加无能的英宗更加不在他的眼里了。他也知道在英宗的手下根本不能实现自己变法的主张。所以不管你怎么诏令,我就是不来。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因久慕王安石之名,起用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从此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神宗认同王安石的相关主张,要求其尽心辅佐,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同时指出当下危机四伏的社会现状,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刚刚二十岁出头的神宗皇帝听了王安石的话,那真的是热血沸腾,从此君臣二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变法大幕。 王安石的这篇《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虽然字数不多,但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王安石通过三个论证,阐述了北宋立国时祖宗法度没错的原因,也进行了九个方面的论证阐述了现在必须更改祖宗之法的原因。 王安石进行充分说明祖宗之法之所以没错,主要是因为三个方面: 第一,太祖太宗本人有过人之才,所以用人之术非常高明。王安石认为,太祖太宗非常了解手下的官员,知道每一个官员的优劣,并将他们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在他们的手中,勇猛之人能够得到重用,jianian诈小人也能够得到惩罚。因此太祖太宗时期政治清明、官员人人清正廉洁,这样获得一个盛世,也就顺理成章了。这话神宗没法反驳,即使太祖太宗没有这样的完美,神宗也不敢反驳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