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一百二十二章 名臣司马光(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二十二章 名臣司马光(三) (第1/2页)

    庆历七年(1047年),司马光二十九岁时贝州农民王则因不堪忍受压迫发动了农民起义,一时间人马众多,势力大增,不久就攻占贝州城,号称“东平郡王”。

    这时司马光父亲好友庞籍在朝为枢密副使,掌管全国军事要务。司马光为此事件写了《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为尽快平息起义给庞籍献计献策。具体建议“以计破”而不是一味的武力进攻,应当威胁利诱并用,进行分化瓦解,只诛“首恶“,余皆不问。这个方针显然是用力少见效快的好方法。但是实际上起义军只坚持66天,首领王则被杀,其余尽皆焚死。没有用上司马光的建议,起义就结束了。虽然这次农民起义历时不长,但司马光的建议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他的才华进一步得到了高层领导的认可。

    在皇佑元年(1049年),庞籍升任枢密使,就举荐司马光任馆阁校勘,但仁宗不知出于什么意图暂时没有同意这个建议,所以本来非常符合司马光专业的任职最终没有得到皇帝的许可。

    皇佑三年(1051年),司马光三十三岁时由宰相庞籍再次推荐担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这一次的推荐终于得到了皇帝的认可,终于可以使司马光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进行工作了。所以这次的工作对司马光而言那是非常的愉快,他在任职期间进行了大量有效的工作,比如其中的一项工作就是对《古文孝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撰写了《古文孝经指解》一文。当然这样的工作对司马光而言,只有快乐没有负担。

    皇佑五年(1053年),司马光任殿中丞,除史馆检讨,修日历,改集贤校理,专任史官。从此司马光开始了对历史的研究。真正的开始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真正的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也因此让自己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光辉事绩。正在司马光潜心研究历史时,他的恩师庞籍被罢宰相职,降为户部侍郎,出任郓州(今山东郓城境内)知州。庞籍举荐司马光为郓州典学。

    至和元年(1054年),司马光离开志趣相投的王安石、石杨休、包拯等人,去往郓州。(司马光与王安石年纪相差不大,在私下关系还是不错的,但后来由于政见不同成为政治上的对手。包拯和司马光则相差了二十岁,但包拯对司马光是非常赏识,成为司马光的官场指路人之一。)

    不久,司马光提任为通判,负责考察全州官吏。至和二年(1055年),因庞籍出知并州,为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司马光改任并州通判。

    嘉佑元年(1056年),他连写三封《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二、三状),建议仁宗皇帝立储君,而前后三状没有结果以后,又托范镇在奏事时代为转达,请仁宗有个明确答复。但这一切均未说服仁宗,司马光由此也开始选择了沉默。

    司马光随庞籍在河东路任职期间,宋朝和西夏处于休战时期,但他并没有放松警惕,而是深入民间听取当地人意见。并州乡贡进士刘邕对边事很有研究,写成《边议》10卷,议论很有见地,司马光便予以推荐。司马光认为绝市和修建堡垒的办法有利于保护边界地区安宁,于是一面禁绝边民和西夏互市,一面决定修堡。正在这时,带兵将军郭恩,乘酒出击西夏,结果大败而归,自己不得已而自杀。朝廷御史审理此案,庞籍一人承担了责任,事后庞籍被解除了节度使之职,贬谪知青州事。

    司马光向皇帝连奏三状奏明庞籍是听了他的意见才决定修堡的,说明庞籍完全是出于“欲为国家保固疆圉“的本心,“发于忠赤,不顾身谋“,因为“过听臣言,以至于此“,应当“独臣罪,以至典刑“。而庞籍得知司马光要为自己辩解时,就又上奏章,引咎自归,请求免除司马光之罪,使司马光没有受到任何责罚。庞籍和司马光以忘年之交,互相支持、爱护,难能可贵。庞籍死后,司马光不忘庞籍对他的大恩,待其家人如自己的亲人。

    嘉佑三年(1058年)司马光迁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嘉佑六年(1061年),擢修起居注。司马光坚决推辞,连上五状,他认为自己“实非所长“,但仁宗一直不收回成命。不久仁宗下诏,迁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