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二十章 名臣司马光(一) (第1/2页)
如今一提到司马光这个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大家对司马光的一生不太熟悉,但对于这个人还是非常熟悉的,在大家的心目中,这人主要以三种形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第一种,砸缸救伙伴的勇敢少年。 第二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之一。 第三种,大宋时期保守派的著名代表,摧毁王安石变法的罪魅祸首。 因为新中国的历史学家的普遍认识,所以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相关的介绍,司马光的最后一种形像更加深入民心。 如今,只要考试中出现下列这种问题,如“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按照下面的“标准答案”去回答就应该问题不大。这个答案就是--宋神宗在位时期,为了解决宋朝长期存在的积贫积弱的问题,著名政治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开始变法,准备富国强兵。宋神宗病逝后,高太后执掌朝政,重用代表大地主阶级的保守派领袖司马光为相,司马光在执政期间,将王安石的变法推行的措施基本废除,导致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 但是深究历史,可能会发现非常有趣。事实上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的家庭背景及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代表在地主阶级的司马光家里只有三四十亩地,家里比较穷,老婆死了也没有钱风光下葬。相反王安石家里有3000多亩地,华屋无数,是一个真正的大地主。真相就是如此的颠倒,事实有时还需仔细进行核实。他们的情况很像周总理所说的那样,“我们虽然出生于不同的阶级,但是我们共同的地方就是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日,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据说因为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所以给他起名光,可见司马光的名字也就那么随手一取,和现在的七十年代的人叫建国,建军,二千年的人叫梓涵,梓萱也差不多;根据司马光的出生年月,他和伟大的范仲淹同志整整相差了三十岁,和包拯也相差了二十岁。所以司马光虽然和范仲淹,包拯等人有交集,但显然是他们的晚辈,他的高光时刻不在仁宗时期,而是在后续的神宗在位时。据说司马光在六岁时,他的父亲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写字,并且进步神速。 司马光七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在同伴陷入危机时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这件事情到底是否发生过,根据现有的资料研究基本可以确定发生过这件流传至今的天才少年事件。后面我们会进行详细的说明司马光砸缸救友大概率的发生过,而不是时人用来证明司马光其从小聪慧的一个无中生有的故事。 天圣九年(1031年),司马光随父亲司马池从东京出发,一路经洛阳、潼关、宝鸡,过秦岭,前往四川广元,出任利州转运使,在栈道上遇着巨蟒,他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这个传闻就有点过份了,至今很少有相关的资料来证实这一事情的真实性,恐怕就有名人光环的成份在内了。这个传说估计和爱迪生救母,华盛顿砍树的故事有的一拼了,也就是虚化的故事而已了。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主要的原因是一方面他本人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司马池也有意培养他。司马光同学从小就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基本上就是一个优秀少年的代表,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司马池的喜爱。所以他的父亲司马池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以增加司马光的见识和开拓司马光的眼界。长年的耳濡目染之下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看重司马光。 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当然另一说是庞籍主动为司马光牵线搭桥,将自己夫人的meimei介绍给了司马光,并在司马光二十岁的时期成功完成了媒人的功能,使得司马光和张氏喜结连理。所以有了这一层关系加上对司马光的赏识,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而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时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增长他的见识和阅历,真正使司马光在人生的早期就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所以,马光在十五岁以前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