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一百一十八章 庆历新政(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一十八章 庆历新政(二) (第1/2页)

    庆历四年(1044年)四月,因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仁宗对朋党之论也开始产生怀疑,范仲淹提出“小人之党、君子之党“的说法予以反击,欧阳修也撰写《朋党论》一文上奏仁宗。范仲淹,欧阳修作为坦荡荡的君子根本不懂帝王的心思,自认存在小人之党和君子之党的区别,也就是认可朋党的存在。此些言论实在是犯了皇帝的大忌,皇帝当然也想富国强兵,但前提是自己还是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如果,手下的种种措施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危及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试想有哪一个帝王还会采纳推进这样的措施?

    在这种皇帝没有充分信任的情况下,在当年的五月范仲淹与韩琦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由此改革派和守旧派的冲突也更加严重,双方的斗争也日渐激烈。

    六月,夏竦令人依照石介笔迹,诬蔑富弼欲行伊霍之事,私撰废立诏草。仁宗虽不相信改革派会真正的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但显然守旧派的反击已是越来越激烈。皇帝暂时没有任何举动但范仲淹等人惶恐不安,时边事再起,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其为陕西、河东宣抚使,仍保有参知政事的头衔。八月富弼亦以枢密副使离京,出为河北宣抚使。所以即使道德修养如范仲淹这样的君子,面对起伏不断的反对之声和种种明枪暗箭,也不得不选择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最终是一走了之。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二十八日,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同一天富弼亦被罢去枢密副使,改任京东西路安抚使、知郓州。第二天,杜衍被罢为尚书左丞,出知兖州。二月初四,罢磨勘新法、任子新法。三月初五,韩琦罢枢密副使,加资政殿学士,知扬州。至此,主持变法改革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二十三日,废除科举新法,恢复旧制。八月二十一日,欧阳修罢河北都转运使,改知滁州。至此庆历新政彻底失败。

    庆历新政虽然最终彻底失败,但是经过严格考核,一大批碌碌无为或贪腐的官员被开除淘汰,一批务实能干的官员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官府行政效能明显得到了提高,财政、漕运等状况有所改善,萎靡的政局开始有了起色。正直的士大夫纷纷赋诗填词,赞扬新政,民众也为之欢欣鼓舞,仿佛看到了复兴的希望。

    庆历改革失败后,大宋国内的社会矛盾并未缓和,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冗兵资费更是加倍,民族矛盾又十分尖锐。大宋朝廷财政空虚,就拼命对百姓进行搜刮,所以庆历年间农民和士兵的斗争刚刚下去,各地农民又开始新的斗争。嘉佑四年四月,刑部官僚上报说,由于民贫乏食,一年当中曾发生劫盗九百七十起之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一场更大规模、更为深刻的改革运动已在酝酿之中,这就是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庆历改革对熙宁时王安石的改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是在庆历新政的基础上的扩大和深化。因此庆历改革虽然最终失败,但在历史的进程中还是留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反思庆历改革失败的原因,可能是由众多的因素一起造成的最终结果。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要改革封建官僚体制,说起来容易,然而要真正做起来,却似难于上青天,这对宋代来讲更是如此。因为在宋代官僚地主阶级在官员丧失世袭爵位和封户特权的情况下,为了确保“世守禄位“,又参照唐制,制订扩大了中、高级官员荫补亲属的“恩荫“制度。通过恩荫每年有一大批中、高级官员的子弟获得低级官衔或差遣,且宋代恩荫,不仅极广而且极滥,每遇大礼,臣僚之家及皇亲、母后外族皆奏荐,略无定数,多至一二十人,少不下五七人,并不限才愚,尽居禄位。

    据朱瑞熙先生在《复杂多变的宋朝官制》一文中的统计,宋代的州县官、财务官、巡检使等低、中级差遣,大部分由恩荫出身者担任。这种等同于官僚世袭的制度,使官僚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