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 地道战 (第1/2页)
骆养性从山西回来有一段时间了,带回来的八家商人和犯官都交给了崇祯,毫不例外,成年男子都被砍了头,女眷全部进了教坊司。八大皇商的覆灭,标志着朝廷对建奴的封锁达到了一个高潮,李浩提出一个口号,不许一粒粮、一斤铁流出关外,哪个地方流出了,哪个地方的守将要被斩首。 锦州的祖大寿和山海关的吴三桂,佣兵自重不说,每年数十万两银子的辽响,都进了他们的口袋,这还不算,还跟建奴眉来眼去,明火执仗的跟他们做起生意来,朝廷无可奈何。 孙承宗在辽东的威望是无人能及的,身份地位自不必说,人家是帝师,内阁大学士。在辽东经营了数十年,宁锦防线也是出自他之手,关宁铁骑也是他建立的,辽东的的将门绝大多数都他提拔起来的,就连祖大寿,孙承宗都救过他,救命之恩,他祖大寿再混,也不敢跟孙承宗瞪眼睛。祖大寿反复投降,朝廷没有办法。孙承宗一到辽东,只身进了锦州,不知道怎么谈的,祖大寿乖乖的交出了锦州,带着家眷回了京城。祖大寿即便有心不听孙承宗,也架不住手下的人为孙承宗之命是从,虽然都是自己拿银子喂出来的,可孙督帅一来,自己那点银子的效用就没有了。山海关的吴三桂,没有了舅舅祖大寿,自己更是独木难支,祖大寿一倒台,就没有人再听他吴三桂的了,有心图投降后金,可是锦州被孙承宗占着,自己也过不去,被人家瓮中捉鳖了,也只能乖乖回了京城。 孙承宗着力整顿辽东,辽东士气为之一振,在整顿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建奴的封锁,严格彻底的执行了朝廷的指令,不允许任何物资出关。 李浩还发布了一个非常损的命令,边墙外三十里,边墙内十五里,是边军狩猎区,在这个区域内出现的任何物资,只要没有兵部核发的令牌,一律扣押,谁扣押了就是谁的,为了这个命令,距离边墙十五里以内的居民全部内迁安置。锦衣卫会加大边境巡查,边墙外越界扣押的不管,敢在边墙内十五里以外扣押物资的,当地守将要被斩首。 这道命令可是让九边将士欢呼雀跃,朝廷都好几个月发不出响了,每天两顿稀的都吃不饱,穿的就更可怜了,一身衣服,一年四季都是它,夏天还好,到了冬天只能哀嚎,兵器就别提了,一把破刀要用几代人,别说打仗了,砍个木棍儿都够呛!这下好了,可以合法的打劫了,一时间从辽东到宣府、大同、陕西、甘肃、延绥、宁夏侦骑四出,只要在限制区域内出现的粮食、茶叶、铁器、布匹、盐巴等各种物资,全都被扣了回来大伙分。以前巡逻谁都不愿意去,累人还危险,现在为了能去巡逻都能打破头。边军欢呼雀跃,走私商们却怨声载道,敢怒不敢言,关内到关外的物资骤然减少。 由于抄掉了八大晋商,封锁边境,建奴今年得到物资肯定减少,建奴自己生产很少,没有外部输入,他们要过冬就非常困难。所以李浩判断,建奴不会坐以待毙,今年秋冬季节建奴一定会大举入关劫掠,以补充他们过冬所需要的物资。李浩和崇祯皇帝跟内阁、兵部等朝廷大员们商讨过几次了,知道建奴肯定要入关,可怎么抵挡?派谁指挥?目前大明朝的军队只能守城,在野战中根本不是建奴的对手。不去打野战,只管守住城池,州城、府城能守得住,县城就难说了,毕竟城小兵少,如何抵挡数万大军的围攻?分布更加广泛的村镇就更加没法守,一旦被攻破,就让建奴抢到了他们所要的物资。把所有人和物资都转移到城池里面也不现实,装不下啊,那么多人进来,吃喝拉撒睡都成了大问题,建奴还没来,自己就先乱了。再说了,故土难离啊,人家愿意搬吗?穷家万罐,虽然家当不值几个钱,谁也不愿意丢弃。 杨鹤、孙传亭组件的秦军才刚刚起步,还不堪战。卢象升还在郧阳剿贼脱不开身,陈奇瑜倒是可以,可现在没有可战之兵。难道真的像崇祯二年那样,让他们大肆劫掠一番,然后飘然而去? 李浩发愁,现在即便是造枪造炮恐怕也来不及,现在是五月了,搞不好建奴八九月就会过来,秋天正是胡马膘肥体壮的时候,最适合作战了。皇帝发愁,内阁发愁,兵部张凤冀愁的胡子都快揪光了。 回到府中的李浩百无聊赖,晚上睡不着,让李进拿来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漫无目的的翻看,突然,一段视频映入眼帘,一打开:“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