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10.正果 (第1/2页)
丁一从猴王身上看到自己,作为觉醒者,肯定是影响现有秩序的不安定因素,否则各国不会成立专门机构对付这种人。是剿是抚,必是其中一种,想要真正主宰命运,肯定困难重重,即使华夏现在对他一直释放善意,也许是“抚”的一种技巧吧。 看猴王偷吃蟠桃、御酒、仙丹,无非是制造猴王有罪的实证罢了,加上后来天兵再剿,二郎神出手,太上老君偷袭,群起而攻之,猴王被俘,极刑种种,无惧无畏,送进丹炉炼化,反炼就火眼金睛,然后把握时机,蹬翻丹炉,大闹天宫,这时才喊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即使如此,以猴王心性,也无真正做皇帝之心,因为他太纯粹,不会权术,也无野心,遵循的乃是强者为尊的自然法则,有些本事依恃,更是桀骜不驯。实则只求自在而已。有人讲他是造反英雄,丁一认为猴王不过是为自由挣扎的悲剧人物。 后来佛祖出手,终将不可一世的猴王压在五行山下,给予惩罚的同时,仍给他留条性命,也许猴王已证明了他的存在价值。给世人的启示是:只要你有价值,生存空间和机会会大得多。 丁一则想得更多:我也是不安定分子,一旦对这个世界的秩序造成威胁,当这个世界倾尽全力对付我时,那如来佛掌我现在可承受不了,也难逃出如来手掌。我的灵猫上树远不及筋斗云,只有当我修出真气后方可纵横天下。我不能像孙猴子那样嚣张,他就是没有自知之明,不知猥琐发育,结果自食苦果,这是缺少理性的结果,毕竟是猴子,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也不行,只凭本能行事,咎由自取,看我一哥,已是独立修炼,长远谋划,人类的智慧在我身上集中体现。丁一鄙视了孙猴子,自己表扬了自己。 对西天取经的内容,丁一不再深入关注,一个念头萦绕心头:泼猴之所以被镇压,并非因他嚣张村野,其罪名在于书中诗云“欺天罔上思高位,凌圣偷丹乱大伦”,“思高位”则是威胁到既得利益者的地位,“乱大伦”则是破坏了已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这的确是每个秩序社会最忌惮的叛逆。 《西游记》中泼猴变行者,戴上紧箍咒,兢兢业业护唐僧西天取经,为实现弘扬佛法的目标,降妖伏魔,历尽磨难,终成正果,被封“斗战胜佛”,由魔成佛了。一路磨砺,磨去的是叛逆,砺出的是正统,这就是正果。 丁一不禁心中颤栗:在红尘历练,终究要将我磨砺成啥样?我的正果是什么?玩主可能吗?似乎不合这个世界的主流价值观。 看书看出这种心绪来,丁一很震撼,原来看书只是了解些故事情节,知道些前因后果,就觉得看过了,看懂了。真的懂了吗?作者写出来只是逗你玩的?也许很多小说是,因为作者本身也没啥思想,虚构些情节让自己意yin一番,可经典决非如此,真正读懂还不简单。丁一对阅读经典有所感悟。 “我的感悟也许有别于他人的感悟,心境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每个人心中的孙悟空也不同吧。或许这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真意,读书就应这么读,如我以前那样,与那书橱何异?” 回顾《西游记》,丁一认为劝人改邪归正去魔向佛是其真意,在故事情节推进中,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将作者的是非观伦理观潜移默化渗透读者意识,产生润物无声的改造效果。高明的洗脑手段,人类的文化产品丰富多样,汗牛充栋,适合于各种人的需求,其目的在于影响人的灵魂,这是仙界没有的。 至于正果,丁一反复推敲,他不可能完全按照人类需要来塑造自我,尤其成为人类秩序的卫道士。“我只是来体验体验,观察观察,我又不想改变世界,也不必打破秩序,玩玩而已。”丁一再次明悟,“可华夏会放纵我玩吗?放养放养,放是手段,养还是有目的的。岛国已将我视为眼中钉rou中刺,迟早对我不利。其他各国对我尚未重视,一旦我的力量强大到他们感到威胁后,麻烦必会接踵而至。尼玛,我招谁惹谁了?”丁一有些愤然,他不愿做取经路上的孙悟空,虽修成正果,可当紧箍咒从头上消失时,猴王原来那桀骜不驯的灵魂已永远套上无形的紧箍咒,这不是我丁一心目中的英雄! “我会像泼猴大闹天宫吗?那很爽,但却是找死。”丁一畅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