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节 围棋、武侠、江湖 (第1/2页)
窗外骄阳似火,蝉鸣如织。 “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甄妮那凄婉苍凉的歌声在客厅里回荡,不记得这是电视台第几次在暑假档播放83版《射雕英雄传》了。穿着连衣裙的陈梅曲腿坐在电视机前,双手撑在瓷砖地板上,向后微微斜仰身体,带着笑意,一边看着屏幕,一边悠闲地哼着《铁血丹心》这首歌。 她斜后方的地上铺了一床凉席,凉席上摊开一张简易的蓝色塑料围棋盘,被一边一个装满玻璃棋子的硬纸盒压住(这套棋具购自市中心的一家体育文化用品商店),以免被吊扇的风吹跑。棋盘两边盘腿对坐着两个身穿背心短裤的中学生,一个是陈梅上高中的哥哥陈昊,一个是她的小学同学,也就是我。 陈昊轻松地看着棋局,一会儿瞄一下电视,一会儿调侃一下我,用手抓起一小把棋子撒回棋盒弄得哗哗响。陈梅有时也回头看看我们有趣的表情。而我一声不吭地俯身盯着棋盘,略加思索后用拇指和食指捻起一颗黑子,接着熟练地变换为用食指和中指夹住它,轻轻放在开启雪崩定式的那一挤的位置,随后再微挪了一下,让棋子不偏不倚呆在交叉点正中,或许是出于对秩序和精确的一种偏执。当我们开启某场自己非常在意的竞赛,面对完全未知的胜负结果,当一子落下的时候,会有一些空空的,惴惴不安的,掉入陌生世界的无所凭借之感。 “你这是雪崩定式!你肯定看了书学的”,突然遇到很少在实战中下过的难解定式,陈昊觉得我一定有备而来,感到有点措手不及,脸上出现了遭人暗算或是对手开挂了的表情。我确实“开挂”了!因为这些套路是我很多次钻进新华书店的棋牌区,长时间站在书架旁从成堆的围棋书里学来的,印象最深的有一套叫《下一手》,开本和编排类似曾经风行的《五角丛书》,揽括了对时下流行的各种定式、布局、中盘、官子中经典的巧招、手筋的解读。 这盘棋很快分出了胜负。陈昊硬着头皮拆解,但由于角部应对不当,白棋被吃掉一块,全局早早陷入明显被动,就像剑客对决,竹林中风过处一叶掠过脸颊,一瞬间就决定了生死。我面无表情默不作声继续行棋,就当没捡到便宜一样,甚至利用对方在劣势下的过分手段施以惩罚扩大战果。很快白棋就投子认输了,比我大了好几岁的陈昊脸上有点挂不住,不过还是不太情愿地称赞我很厉害,但他也不要求再下一盘,而是提议改下五子棋,想找回一些面子。 我为什么爱上围棋?说得深邃一点,是爱上了黑白世界的简明逻辑,而直接原因应该是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怒涛般的八连胜所掀起的举国热潮。痴迷是最好的老师。有段时间,只要我熄灯上床躺下,脑子里马上就会出现一张棋盘,黑子和白子在虚拟空间一步步拆解局部走法,就像AlphaGo用算法模拟推演一样;每天上课,我和同桌用铅笔在练习本上画格子下棋;每天放学回家做完作业,我就看电视围棋直播或打开棋书,摆开棋盘打谱;甚至在百无聊赖而心痒难熬的时候,我会自己和自己下。我不仅想尽办法学棋,还寻找各种机会下棋,初中暑假,我经常下午跑到陈梅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跟陈昊切磋。 当年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会经过一家棋社,每天都有很多成年棋迷混迹其中,俗称“棋油子”,或者难听一点,叫“棋痞”,他们没事就一杯茶,一包烟,在棋社坐一下午,而且必须下点彩棋才觉得够味,围棋之于他们也可被视为麻将、扑克一样的赌具。如果你有真本事,棋力高,自然是吃得开,如若不然,那也得头脑灵活,善于忽悠,盘内盘外招都会用。长大了我才知道,在那十九乘十九格的小小棋盘上其实是百无禁忌的,只要在规则允许范围之内,围棋就是一种骗术,在人脑尚未像电脑一样找到最优解之前,只要派上了用场的解就是正解! 通常情况,我们这些嫩一点的“学院派”棋迷在棋社只有观战的份,或者偶尔相互对弈几盘。但也有一次,棋社里当天棋力最强战绩最佳的一个青年叼着烟闲的无聊地站在我们的棋局旁看了一会,等我们下完了他像使唤小弟一样对我说要我和他下一盘,我不敢不从。他下棋时那指点下手的样子类似陈昊,但话痨、不耐烦和道上混的老大派头更是远超后者。 这盘棋开局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大佬”持白一上来就亦步亦趋地下模仿棋,我一开始就懵了,走到十几步的时候完全不知所措了,这种套路在我看过的棋书上根本找不到,是纯粹的野路子。“大佬”欺负小孩确实有一套,就像被蟒蛇缠住后无法摆脱而越勒越紧,局势朝着宿命的方向按部就班地演进,但我并不投子认输,而是例行公事地一直走完所有官子,然后红着脸感到热血上涌地听着对方奚落我说“根本没有必要数子啦”,又看着他数完子,最终毫无悬念地大败亏输,之后还神情恍惚,许久没有从棋局走出来。 后来我在棋社里也经常见到他和别人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