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84 方法对,赚钱不是问题 (第1/2页)
话说杨顶天一边。他出方府后,就直接去找美女秘书长了。跟柳夕碰头后,杨顶天把二一世纪所见识到的保险合同缩减了,因为二一世纪的商业保险的合同书是极其复杂的,在这里,也是这种紧急情况下,不适用,所以杨顶天只按这里的需要,写了样本出来,让柳夕看。 柳夕看了合同——这里叫字据或者契约,见里头的条文主要是把街坊百姓交钱的多少分成了等次,比如一年交二百钱的,房屋失火后,陪多少;一年交三百钱的,又是多少;并规定最少交二百钱,最多交五百钱,对应的最高赔偿额是三万钱和六万钱。 最高赔偿额在现代保险里面叫做保额,杨顶天也跟柳夕解释了,那是最高赔偿额,实际cao作中不一定赔那么多,根据房屋的损毁程度来定的。 小jiejie不知杨顶天是二一世纪二十年代来的,只惊叹得杨顶天的想法很周到,很有远见;却不知道这是一个开挂搞舞弊的人。 完了,俩人拿着契约去见县令孙修仁,请他把县衙的大印压上,好让街坊百姓看了相信。 一阵后,俩人找到孙修仁。孙修仁看了契约,颇为赞赏和满意,心里对杨顶天绝无仅有的远见和周到也是叹服。看完,孙修仁觉得没有什么需要改动的,可以实行了。 因为一份契约只能用于一户人家,倘若有三百户人家参保,就得三百份,而这个时代没有印刷与复印技术,只能人手书写。所以杨顶天他们接下来便是抄写足够用的契约。 好在杨顶天早就想到了这点,所以契约很简短,里面只有保险合同最基本的内容,比如双方姓名、住址、期限、保费、保额、双方责任义务与赔偿原则等,总共一百字不到。 再者,百姓不认字的很多,但县衙里却不缺能写字的人,于柳夕找来了几十个吏员,在一个大办公室里,按照杨顶天的样本,一人抄个十多份,一共抄了三四百份。 令杨顶天和柳夕惊喜的是,抄的过程中,有十多个吏员了解到了这个事,同时知道这个事是真的,表示愿意参保,按最低的两百钱保费试一试。于是乎,这么半个小时的功夫,杨顶天就得到了二三千钱。 契约抄写完后,杨顶天和柳夕拿去孙修仁的办公室统一压印。跟着拿出了十几份给了那十几个想要参保的吏员,孙修仁了解到有吏员愿意参保,也表现出了一些惊喜。 压上了县衙大印,让杨顶天和柳夕赶紧去捞钱。事情好与坏,杨顶天能力如何,搞到钱了才能作数。 于是乎,杨顶天和柳夕带了十来个官兵,领头的除了柳夕表哥汤阖,还有一个叫朱日华,都是县衙吏员。 行出县衙时,柳夕随口问杨顶天到:“你昨天说要以县衙的名义送他们两个失火户银钱,还有来看热闹的人,一家要送二十钱,这么多的钱,你都带来了吗?”自然柳夕是担心这个。 杨顶天道:“带来了,一万几千钱,多数换成了银子,没有多大箱子。不过我来时想了想,决定不白白送他们看热闹的,不是想失信,而是真送不起。” 柳夕道:“不送不是失信了吗?”杨顶天道:“改一下赠送方式,就是决定交钱立契,参与众款御灾的人家,每人减少二三十钱。比如愿交二百钱的,只要交一百八十钱,愿交三百钱的,只要交二百七十钱。” 柳夕想想,道:“不错!虽然有人可能不太乐意,但可以省不少钱。”杨顶天道:“这样就不是白白送给他们了,而是有条件地赠送。” 柳夕不多说,跟着杨顶天去取钱。钱由杨顶天早上带来的兵勇在招待所里看守着。 片刻后,取了钱,众官兵正式向长桥坊出发。到边来,群众不是很多,但也有几百人。当然,几百人不等于几百户,杨顶天觉得人太少了。 杨顶天跟柳夕商议几句,柳夕便让手下人去周围敲锣打鼓,吸引群众来围观。 果然,一阵后,街坊百姓听说发钱的官兵来了,都涌向了这边来,围观的人最终增加到了五六百人。 杨顶天看见民众差不多了,就简单地宣讲了一下县廷的政策,然后当着众人的面,把赈灾款无偿送给了两个遭灾户:烧了房子的那家人送七千钱,烧铺子的那家人送了三千五百钱。 这是真金白银的无偿赠送。当两个遭灾户,尤其前一户人家,家主弯着身子,伸出双手接受四十多每个二两重的白花花的小银锭,而后感激涕零,几乎要跪下去拜谢杨顶天他们时,所有围观的街坊百姓都动容了。街坊们了解到,此前也有官家赈灾的先例,不过没有杨顶天这一次送得多,这也是他们动容的又一个原因。 杨顶天见百姓感动,开始相信官家了,于是趁热打铁,当众说这一万多钱虽然不多,却是县衙无偿赠送的,县衙是量力而行,不能送太多。街坊百姓们听了话,感动之余,纷纷拍手叫好。 杨顶天趁着观众们有了信任,把压了县衙大印的契约书,拿了出来,向街坊们郑重讲解了一番,说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希望街坊们踊跃参与。 果然,民众看见杨顶天一字一句地念,最后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