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风华之绝响_第一部 殿州惊涛 327、飘风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部 殿州惊涛 327、飘风人 (第2/3页)

   五是降低赋税税率,打击高利借贷。田赋方面,把之前三成利税收惯例改为两成利;商赋方面,直接减免一半。若客商往石见输入粮食,还可免除赋税。严禁高利借贷,违者严惩。

    六是鼓励农耕。他们凭借之前投放了大笔资金给高利贷者,摇身一边成为“银行家”,向农民发放小额低息贷款,帮助他们购买粮种、农具;开挖沟渠,整修防风防潮设施。百姓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

    七是清理户籍、田亩、店铺、房产,重新登记地契、店契、房契。因为所有契书全部烧毁,只能另起炉灶,逐家清理户籍和田亩,重新登记地契、店契、房契,加盖石见都护府的印章。杜诚将此事交给了倭人田边宇合。当然也敲打了一番,还许以重利。这就是打一棒子给颗甜枣。不过,这家伙的确是个能手,很快就完成了这项繁重芜杂的工作。苏澜还逐家逐户进行了稽查、核定,总的来说准确、真实,令人满意!

    八是促进就业。严禁武士、浪人、剑客好吃懒做,游手好闲,逞强斗勇,危害乡里,对聚众滋事、拐卖妇孺、jianianyin烧杀、抢劫抢夺者坚决予以打击。还招聘矿工,充实到到银山银矿。

    九是剿匪缉盗。比如,之前从高步町逃跑的原大田、出云的护卫,就有那么几个,或逃到山上落草为山匪,或逃到海上做海盗。他们sao扰百姓、店铺,劫掠渔民、商船。李旺亲自带队,不仅毁了他们的山中匪窝,还深入孤岛,捣毁海盗的巢xue。就连几家盘踞大田、出云数年之久的惯匪也被一窝端了。

    此外,还加强都护府的各项管理职能。如成立了下属礼、吏、兵、刑、工、户六大衙门办事处,在海军士兵中挑选了一些识文断字的官兵担任要职,为曲英储备人才;也任用了一些倭人担任职务,比如田边宇合就是户部长官。还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如赋税、刑律等法规。

    初五一大早,何庆、何盾叔侄离开石见,回博多港调运粮食、布匹、食盐等民生物资。他们在路过本州西端的下关与九州北端的门司之间的关门海峡时,还在海峡两边的港口租借了几个码头,停放了两艘中料船只,加宽、加固了跳板,方便车马直接由跳板进入船只,既节省了运输时间,也节约了人力物力,确保了各种物资的快速转运。

    初五中午,运送水泥的七艘小料船只到达了石见港,即原大田港。汪清、王拐子、仇氏兄弟、马蚝、单藤壶等翡翠岛的海盗带着招聘来的人马分别往都护府、六部衙门和银山之间运送水泥。从大成来的工匠开始重新修葺、整理原国司府;为矿工修建房屋、矿洞。

    倭人大郎和三郎本是大田人,但他们被仇四掳走已有七、八年,父母早就过世。当时他们也没有娶妻成家。万万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回归故里,心情格外激动。汪清就让他们带了十几个人,学习“灰吹法”炼银。他们原是奴隶一般的存在,现在居然成为了师傅,因而格外卖力。

    银矿已经陆续开工。原来的那些矿奴除了挖矿,也无其他谋生能力,所以还是投身银矿,做了矿工。不过,他们已经没了奴隶身份,而是自由的矿工。

    还有,现在的待遇跟之前相比,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吃的方面,一天两斤的定额,三天一顿荤腥,有rou有鱼,由海盗们的家眷做好,海盗们负责送饭;住的方面,一部分住在租来的客栈,一部分住在银山上新修建的粉红色小屋;他们还给矿工们发放了斗笠、草帽、蓑衣、草鞋、木屐。关键是每个人还有工钱可拿,一天十枚铜钱,这在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白银生产是个高污染行业,无论是地下开采还是精炼过程中,从业者都要接触银、汞和铅等有毒物质,其健康自然会受到损害。苏澜让海盗家眷们制作一种名叫“面福”的口罩。口罩夹层还放了具有杀菌功效的紫苏和梅子,相当于防毒面具。矿工一日三餐也不离紫苏和梅子。另外,还延请医护,开办药堂,为矿工治病、防病。

    吉贵拿着探宝器,卞雍拿着测量工具,带着全园护卫和御林军,到处勘探矿藏,绘制图纸。

    苏澜提醒说,据当地人介绍,石见山的白银储粮丰富,可重点勘探这里。

    过几天,苏澜就得到了一张初步的石见金银矿分布图,也可称为宝藏图。杜诚看了后惊叹道:“海滩也有金银?”

    吉贵笑得见牙不见眼:“小的们每隔五丈探查一番。没错,整个海滩都是金银矿!”

    苏澜看着图纸上石见山密密麻麻的矿点,心里格外高兴。

    因为银山、银矿关系重大,所以,在基本稳定了石见都护府的大局后,杜诚和苏澜把重点放在了银山、银矿方面。比如,之前潘通、潘珧充当矿奴的三浦的银矿,塌方后一直没有清理。杜诚和苏澜亲临现场,制定清理方案,一边打通、拓宽坑道,一边用木头支撑,用水泥加固。这方面,盗墓人吉贵堪称老手,提供了很多宝贵意见。

    杜诚和苏澜还亲自去了石见山。

    石见银山位于大田山区,海拔六百多米,森林密布,岩石陡峭,面朝大海,风光秀美。

    前世明朝时期,石见银山每年向幕府缴纳白银达三千六百贯,约一万三千五百公斤。伴随着大规模开发生产,石见银山矿工达二十万人,按照人均一斤半计算,每日耗费的大米就有三十万斤;整座银山共有六百多条坑道。来往马车不分昼夜,住宅、商铺接连成片。德川幕府顺利地实现了银本位的国家财政转型,同时牢牢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此时的石见银山还只是开发初期,只有区区三十多条坑道而已。而且因为技术所限,只能是露天开矿。

    关于挖掘器械,苏澜一度有了从空间拿出多功能工兵铲的冲动,但思量再三,还是偃旗息鼓。一是无法向杜诚解释其来历;二是担心这大杀器会流落在日本。

    拿着勘探图纸,足迹踏遍石见山,指点挖掘坑道,苏澜有指点江山的豪迈。

    他们还看到大郎和三郎正在教授徒弟“灰吹法”炼银。

    他们先是用刀凿去银矿石上的杂质,放在水中洗落泥土,然后又将矿石放在盆中,注入清水,来回摇晃,较重的银矿会沉在盆底,较轻的砂土则浮在上面。

    这时的矿石仍有许多杂质,如铁、硅酸、氧化铝等,这些杂质都得分解出来,以提高矿石的含银量。大郎让徒弟们在地面挖一坑洞,坑洞内侧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