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九章:养兵与养民(一) (第2/2页)
黎民死后税收将无以为继,此举乃釜底抽薪,断我大华根基之举。黎民都饿死了,要军队何用?皇上,万不可行失民心之举。” “臣附议,况且北疆大军一直自立于朝廷,早已成为国中之国,多少年来不需朝廷调拨一粮一粟。” “哈哈。我北疆大军多年来征战未休,战死无数,没想到今日朝堂之上却无端受人攻讦,微臣请问陛下,难道在满朝朝野心目中,我北疆大军就是这样不忠不义之流?”说话者,正是北疆大军掌舵人李问天之子李如意。 “北疆大军的忠诚,朕自然知晓,无北疆便无朝廷,北疆与朝廷休戚与共,这一点,李侍郎不要多疑。只是,朝堂公议,人人皆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对我大华朝有利,对我北疆大军有利,朕自会采纳。朝堂之上争个是非曲直黑白,出了朝廷,大家仍然是亲密无间的同僚。”刘兴淡淡说道,对于李如意这一天之骄子,刘兴还是异常在意的。 “李侍郎不要多疑,北疆大军的功绩,我们自然看在眼里,这么多大臣都赞成要给北疆运粮,在此当前关头,不能果腹的灾荒年头,群臣所建,李侍郎理应看得见。” 李如意,李问天之子,独子,作为北疆大军的代理人常驻京师,更有另一层身份,北疆大军留在京城的质子,这是大华朝的一贯惯例,几乎所有手掌军权的封疆大吏、将帅统领,都要将家属留在京师,以示忠诚。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这也成了朝廷挟制各路重臣的筹码。可是比起其他质子更加特殊的在于,其他将领子嗣众多,放几个儿子在京城倒也寻常,可是李如意不同,李天野大将军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李柱国只有一女李一,二儿子李问天只有一子李如意,换句话说,李家三代嫡系中就只剩下李问天与李如意两个男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五年的质子生涯,李如意早已合同尘光,和一群官二代花天酒地、遛狗斗鸡,只是那玩世不恭的外表下,内心极其的韬晦,他不得不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看似莽撞,是在精明。 “副丞相,话说重了吧!当前灾荒之地不过山东河北两地,受灾黎民不过几百万,与大华朝亿兆黎民相比不过沧海一粟!不能因小失大!当前当务之急便是早已清剿农民匪军,如此才是救国之上策?”刘辅国坚决反驳道。 “受灾黎民百姓不过几百万?这是户部报的统计数字,以现在官场的作风,刻意隐报,恐怕饿死者都不止百万了。”林驸马讲道,如此直言不讳,不少老臣都皱起了眉头。林驸马原名林跃,学富五车相貌堂堂,天启八年大考中夺得探花!被金城公主相中招了驸马。大华朝吸取前朝外戚作乱教训,制定出外戚不得干政的例律,可是一向被奉为圭臬的金科玉律执行了不到百年便逐渐被废止,外戚权利越来越大,最有名的便是容式家族、张氏家族。林驸马入朝为官,体察百姓疾苦,在官中民中均有较高的威望。 “哈哈,我虽然是一粗人,只是我只听闻夸大灾情虚报的,还没有听说隐报的,天启三年,黄河大水,各地都府为了多从国库掏银子,都无限夸大灾情,受灾三两万人,他硬是能说成几十万。皇上,臣以为这灾情数字最起码有七分可信度。”刘辅国将军信誓旦旦道。 “此一时彼一时,刘将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林驸马缓缓又道:“当时国库有钱,百姓尚能果腹,各地匪军还未揭竿而起,当然要夸大灾情从国库掏银子,只是当前,各地均是食不果腹,朝廷也确实没钱了,这个想必各地都府都知晓,就是写成全省受灾,朝廷也拨不出一两银子,况且现在匪军较多,多报灾民,意味着匪军数量可能越多,到时朝廷大军压境,按照惯例,到了省城吃省城,到了府县吃府县,各地自己尚且周转不开,那还有财力物力接待大军,所以臣猜测,这数字一定有假。” “况且,刘将军整日锦衣玉食,自然不懂黎民之艰辛,坊间传闻刘将军前几日为二公子举办大婚,宴会上的菜肴琳琅满目,府中养的几十只猎犬见到rou食连闻都不闻,可有此事?正所谓朱门酒rou臭,路有冻死骨!微臣出身草野,自知黎民生存之不易,皇上,臣以为我大华朝民风淳朴,天下苍生无非为了一口饭食,天下人人温饱则祸乱不生,所有人都能吃饱肚子,谁还会想着去造反!微臣建议,必先救民!”林驸马讲道。 话音刚落,整个朝堂顿时窃窃私语,虽然对于刘辅国奢靡的生活作风都有所耳闻,可是却从没有拿到明面上,今日林驸马居然在朝堂上公然攻讦刘辅国,意欲何为?要知道这刘辅国可是一员猛将,战功颇多,况且还是刘氏支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