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一章 少年 (第2/2页)
完的粮食都通过运河运送到关内,而自己并没有多少囤积的救急粮,于是在发生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洪涝时,捉襟见肘的粮仓很快便见了底,无法,只好向朝廷求援。 很多关内的粮仓纷纷把前年从江南之地拉过来的粮食重新装上大船,再运回去赈灾,本想着等几个月后关内粮食大丰收时再把粮仓填满,却没想到一场蝗灾接踵而至。 这次的蝗灾尤其夸张,远胜以往的那几次,数以亿计的蝗虫遮云蔽日,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吃光了它们一切能吃的东西,尚未灌浆的麦子,树叶等等一切绿色的东西。 空到可以跑耗子的各个粮仓不能解决数百万张吃饭的嘴,一时间竟是赤地千里,饿殍遍地,悲惨至极,难以言表。 地里的粮食没有了,家里的粮仓还有一点去年的余粮,按照规矩,依然要上交八成,很多佃农一家七八口人,每日只能靠一眼就能看到底的麦子粥度日,这其中就包括宁荣二府名下的所有田庄。 南北同时受灾,灾民过千万,草原上的胡人和黑辽的哥萨克也不安分,屡屡叩关,内忧外患,那一年可以说是大刘建国几十年来最岌岌可危的时候。 蝗灾在历朝历代都可以说是让人谈之色变的字眼,每一次降临都意味着有很多人要饿死,干旱的大地上甚至会出现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 调去江南之地的粮食不可能返回,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有十多万人因为饥饿和疾病而死去,而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佃农。 若是当时像宁荣二府这样的主家能少收一些粮食,说不定更多的佃农会因此而活命,毕竟在当时,一碗稀粥就能救一条人命。 在古代,蝗虫被视为神虫,一旦发生蝗灾,不仅不能驱赶,反而要祭祀天地,因为在他们看来,一定是人间做错了什么事,老天才会降下蝗灾以示惩罚。 所以,历朝历代并没有过多应付蝗灾的方法,能做的更多的还是每一年都囤积大量的粮食,然后在蝗灾来临时,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等蝗虫把地里的庄稼糟蹋完以后,自己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为止,最后看着寸草不生的田地痛哭流涕,悲痛欲绝。 粮仓里有粮食的时候还好,不会饿死那么多的人,可粮仓里一旦没了粮食,关内数以百万计的老百姓即使十人中饿死一人,也有数十万人,可实际情况远比假设更要惨烈。 李家庄家家户户在那场饥荒中都饿死过人,跪在地上给贾琮磕头的老者妻儿老小十来人,到头来只剩下自己和最后一个重孙子,如果当时主家少收几成,给他们多留一点粮食,说不定还会有一些亲人挺过来。 人可以被刀杀死,被马踏死,被火烧死,被水淹死,就是不能被饿死,饿死是这个世界上最悲惨的死法。 贾琮最受不了别人在自己面前哭,特别还是一群人在自己面前哭,上前扶起老者,谁知那老者就是不愿意起身,执意再给自己磕了两个头。 “小老儿在这个田庄种了六七十年的地,从来遇到过这么好的主家,听也没听过,现在即便是立刻死了,也能含笑九泉了,主家的大恩大德,小老儿无以为报,身边尚有一个重孙子,早年跟一个道人习过几年武,不是小老儿夸口,给他一根棍子,打起架来十几个人近不了身。” 一口气说了一大堆话,老者有些喘不上气来,咳嗽了两声,继续道:“小老儿见主家身边除了一个随从再无他人,如若主家不嫌弃,便把小老儿的重孙收在身边做个护卫,凭他一身武力,定能护主家周全。” 说完,不等贾琮说话,朝身后一个少年招了招手,那少年约摸十四五岁,生的剑眉星目,身上穿着黑色的麻衣。 那少年走上前,在老者身后站定,一言不发,贾琮细细打量着他,一眼便看出与其他几个少年的不同之处,有习武之人特有的锋芒和锐气,定是不凡之辈。 “跪下。”老者朝那少年喝道。 少年没有丝毫的犹豫,朝贾琮跪下,抬起头来,目视着贾琮,目光不卑不亢。 “老爷子,这是……” “主家,小老儿活到这个年纪,已经知足了,心中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个重孙儿,他父母早亡,从小便跟着小老儿过活,长到六七岁时,庄里来了一个道人,说这孩子是天生的习武之才,之后跟着那道人习了几年武艺,如若跟在主家身边做一个护卫,生死有命,都是他的造化,还请主家看在小老儿这张老脸上收下他。” 老者说完,再次给贾琮磕了一个头,乞求道。 贾琮想了想道:“既然如此,那我就收下了,不过老爷子也勿忧,我自不会亏待了他,只是不知他叫什么?” 那老者闻言大喜,连忙道:“姓李,没有名字,平日里大家伙都叫他小五,还请主家赐他一个名字才是。” “李少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