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一章 少年 (第1/2页)
李家庄旁边的河,名唤清河,是渭水的一条支流,河水清澈见底,三丈多宽的河面缓缓流淌,蜿蜒曲折后,消失在原野尽头。 春天的暖阳下,风和日丽,草长莺飞。 巡视完田庄,贾琮又随着李大壮等人去了河边的田地。 贾琮站在河边,目眺远方,没有什么遮挡物的原野,一马平川,可以清楚的看见远处一堵长长的青灰色的城墙,李家庄距离神京城并不远,三四里的路程骑马只需要一盏茶的功夫。 贾琮蹲下身,伸手抓起一把泥土,放在鼻子前闻了闻,稍微一用力,就有水珠从指缝间渗出,散发着一股泥土特有的气味,再从李大壮手中拿过锄头,刨了两下,带出几只挣扎的蚯蚓,心道果然是良田。 贾琮的这个举动把围观的众人吓了一跳,这还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哥吗?以往府里琏二爷下来视察的时候连马都不愿意下,就是嫌他们这地脏。 “每一块地都能挖出这种小虫子吗?”贾琮捏起两只蚯蚓放在手掌心,展示给众人看,然后问道。 “对对对,每一块地都有。”围观的佃农们七嘴八舌的附和道。 贾琮把蚯蚓丢进土坑中,站起身用脚尖把土坑填平,四下里看了看,发现所有人都敬畏又惶恐的看着自己,微微一笑道:“庄里有没有大一点的房子?” 李大壮不明所以,挠着头道:“没有。” 田庄里的佃农一家也就三两间房子,除去堆放的杂物,还要住下平均五六口人,很是拥挤。 贾琮带头往回走,众人虽不明白贾琮想做什么,却都纷纷跟上。 走进田庄里,贾琮环视了一圈,把目光停留在一处开阔的平地上,周围堆积着几垛麦秸,中间孤零零的躺着一只青色的石碾子,贾琮走了过去,众人又连忙跟上。 站在石碾上,贾琮看着sao动的人群,伸出两只手往下压了压,众人竟然会意了自己的意思,纷纷闭口不言,看向自己。 不时还有人从周围的房子里走出来,除去外出不在的,李家庄所有的佃农都集中在此,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约摸两百余人。 贾琮看见一个约摸八九十岁的老人,在两个年轻人的搀扶下,颤颤巍巍的给自己行礼,连忙避开,他这个年纪见到皇帝都不用跪,贾琮哪能受得起他的礼,让李大壮去找了一张椅子来给老人坐下。 那老人却执意的要给贾琮行礼,贾琮无法,只好躬身还了一礼。 贾琮的这幅做派,很快赢得了在场很多人的好感,他们之前对这个只有十来岁的少年因为身份的原因更多的只是敬畏,如今见他这般,心中又多了些许的亲近之意。 制止了要给自己跪下行礼的众人,贾琮笑道:“从今天起,不用管我叫什么主子不主子的,叫我公子就好了。” 贾琮又抬手往下压了压,继续道:“我这里没什么规矩,凡事和以前一样就好,不过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 听到有好消息,原本交头接耳的人群瞬间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目视着贾琮,期待着他的好消息。 “以前他们每年收你们几成的租?”贾琮朝李大壮问道。 “八成。”李大壮脱口而出,他们累死累活一年,辛勤的劳作,换来的也只是两成的收入,只够一家人解决温饱,剩下的什么也做不了。 “嗯,以后你们每年只需要交上来五成就好了。”贾琮略一思索,开口道。 贾琮的话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般,炸响在在场所有人的耳边。 “啥?五…五…五成?”李大壮结巴着,不可置信道。 如果是真的话,那他们以后的日子就会比之前好过的太多太多,每年能剩下五成,别的不说,一天吃一顿rou还是可以的,这可是他们朝思暮想,盼了几十年的生活啊。 天底下真的有这样的主家吗?他们不敢相信,可看到贾琮真挚的笑脸似乎又是真的。 那坐着的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站起身,就要给贾琮跪下,浑浊的泪水从沟壑遍布的老脸上滑落,悲声道:“若二十年前也是如此,小老儿一家人也不会就剩下现在的两个人,小老儿这里给大慈大悲的主子磕头了。” 说着,不顾贾琮的劝阻,执意的给贾琮跪下,磕了一个头,见老者如此,在场一些人都小声哭了起来。 老者所说的是二十年前发生在关内由蝗虫引起的一场大饥荒。 大刘的各个州府都有粮仓,堆积着数万石的粮食,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自然灾害引发的饥荒。 仅关内之地的几十个粮仓就囤积了百万石的粮食,按理说即使出现了饥荒也会被很快的抚平,可上个月江南之地数个江堤崩溃,滔天的洪水一泻千里,引发的洪涝致使数百万人受灾。 自古江南之地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两湖的稻米一年可成熟两次,吃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