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4章 唯邻是卜 (第2/2页)
猾,作为日后秦国灭赵的主将,此人不仅能打硬仗,还会搞一些诡道伎俩…… 赵国最后的名将李牧,曾数败秦军,杀秦将数人,王翦也拿他无可奈何,最后假意与李牧和好,靠了一套反间计,活活坑死了李牧。 “回信必须写。”明月下了决心。 若忌惮王翦到连回信都不敢,那气势上就先输了,他想了想道:“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 王言是王翦的族弟,如今在族兄手下做百夫,这一日二人相约在王翦家吃酒,在边县为吏就这点好处,在秦国内地贵到天价的酒,在这里却很容易弄到手。 对于这点为吏的特权,王翦没有拒绝,他待下不薄,可也不算严苛克己的人,他反而觉得,人必须要有一些弱点,亦或是在别人眼里以为的“弱点”。 王翦这族弟弱点比他还多,几杯黄汤下肚,便问起了一直疑惑的事来。 “兄长,那贼人头目说愿做向导为我军前驱,为何不答应下来?若能夺取城邑,甚至擒杀长安君,兄长不就又能加官进爵了么?” 谁料话音未落,王翦却哈哈大笑起来。 “吾弟啊吾弟,那可是一位公子封君的领地,私属上千,更有郡兵替他守门,岂是几个贼人带路就能打下来的?再说了……” 他举起酒盏,慢慢品味着与关中酒水大不相同的味道:”若我贸然寻衅,不但无功,反而有过!“ 王言一愣:“这是为何?” 自家兄弟,王翦也不必遮掩,直接问他道:“你可知叔父在何处,做何事?” 他所说的叔父,自然是同宗的王龁,王龁已经得到大王的信赖,成了频阳王氏爵位最高的人,但如今王龁何在,王言却不得而知。 王翦却已然猜到了,他与王龁关系不错,每个月必有通信,王龁告知他,等夏种夏收结束后,他或作为副将,奉王命,追随武安君白起伐韩。 虽然不知道秦军要进攻哪里,是平阳还是上党,是南阳还是新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秦军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但凡武安君出动,必是十万人以上的大战! 王龁能将这等机密之事告知王翦,是在暗示这个族侄:大军伐韩前后,切勿生事! 王翦领会了王龁的意思,这也是他将那贼首杀了,将头颅送回去的原因,在秦韩之战没有结束前,他必须保持与赵国的风平浪静,否则坏了大王、丞相的谋划,他就是罪人。 这些事关机密的事,他不会对王言吐露,只是笑着说道:“叔父举荐我为邬县尉时,说他看中我三点,一是多谋,二是稳重,三是能明白大局,此番我需要的,只有后两点……” 王言听得云里雾里,但王翦的命令他明白了,这段时间里,不管赵国祁县那边剿贼多热闹,兵卒调动多频繁,都不要理会,保持外松内紧的防备之势即可,若是有贼人越界过来,缉拿后也杀了送回去,杜绝赵军越境的借口。 安排完防务后,王言告辞而去,王翦也回到了他的官署里,他刚刚得知消息,长安君那边,将回信送来了…… 抚着装在木筒里的绢书,王翦不由露出了笑。 他最近对上的篇反复研读,颇有心得。 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随着王稽在临淄的惨败而归,长安君的名声已经传到了秦国,据说还被丞相范雎牢牢记在心里,托了叔父的福,王翦也略有耳闻。 他听说,赵国的太后很宠爱长安君。 他也听说,长安君同赵王这对兄弟,似乎不太和睦。 眼看长安君来到祁县后大刀阔斧的举动,王翦觉得,假以时日,这一定是个类似信陵君的人物,不可不尽早防范。 此事虽然跟他一个小小代县尉没什么关系,但王翦还是多cao了一份心,做了一件看起来无意,实则暗藏杀机的事。 兵法里,机会是由人主动创造的,即便机会尚未成熟,也要事先做好准备,等时势一到,便能瞬间做出反应,达到“决积水于千仞之溪”的不可阻挡。 试想,若是日后长安君在邯郸的靠山不在了,而赵王开始敌视他的时候,恰巧有一封能证明长安君与秦国边邑暗中往来的信件被披露出来呢? 它或许起不到什么作用,也可能是压死敌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的多谋,现在暂时派不上用场,日后却大有用武之地……” 自言自语间,王翦怀着初次用计的兴奋心情,就着烛火,展开了信…… 然而只看了两眼,他就皱眉将其合上了,骂道:“尽是妄言!” PS:今天三更,下午和晚上还各有一章8)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