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二章 温馨 (第1/2页)
“写完了?这就写完了?” “这一次好快啊,比刚才还快。·我感觉才刚开始就完了。” “是啊,好快。可是我怎么一句都没有听懂?” “我也没有听懂,谁听懂写的啥了?麻烦给我解说一下吧。” “同求解说,这词写的到底是什么?” “这么多人都没听懂,不会写的不怎么样吧。”这时有人小声说道。 这个说法一出,人群顿时为之一静。万一他要是失败了呢? “怎么可能,你别瞎说。”反驳的人都没有现,自己的语气是多么的不自信。 “幼稚,听不懂是你水平太低。不会欣赏诗词,也要懂得看人的脸色吧。仔细看看那两位老专家的表情。要是写的不好,他们能是这么震惊吗?” 此言一出,所有人精神顿时一振,纷纷往陈启明和高析脸上看去。 “还真是唉,你看他们两个嘴巴张的老大半天都合不拢,一看就是被震撼住了。看来朱子清这词写的肯定很棒。” “我就说吗,朱子清是第一天才,一词肯定难不住他。” 刚才没有表意见得人纷纷站出来述说自己的先见之明。 陈启明和李志真的被这词震撼住了吗?是的,真的被震撼了。 朱子清居然识破了这个陷阱。不但识破了,还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写出了合适的词。 这诗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男人以深闺怨妇的身份写作。学术用语叫做‘男子做闺音’。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这样做过,李白、王安石、辛弃疾等人都写过类似的诗。 纳兰容若的这就是这种闺怨诗。他借女子的身份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怀。· 至于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什么,有三种猜测。一就是字面意思,描写自己富裕奢华生活的。 二这是一阕抒对恋人妻子的真情挚爱的忆旧词,因为“幽兰”,“龙凤团茶”,“鸳鸯香饼”,“双栖影”以及不曾闲的“花月”都衬托了词人对心上人的无限相思。 三词人是借少女的闺怨来感怀自己百无聊赖的境况,而在客观上又反映了词人身居贵族之家绮艳优裕的生活。 可以说这三种各有各的道理。但女人喜欢第二种解释。专家学者更倾向于第三种。至于第一种。并没有多大市场。 朱子清可不管纳兰容若的原意是什么,反正他搬运过来只有一个目的,表达对林宝儿的思念。 那么,从思念的角度来看。这词是什么意思呢? 句“散帙坐凝尘”说的是散乱的书卷早已蒙上细细的尘土,显然说明了女主人公无所事事的心境已经持续很久了。 这个“坐”字应该解释成“无故、无由”来。表面是不知道什么,实际上慵懒无聊,不想读书。为什么不想读书?后面有解释。 “吹气幽兰并”,这位美丽女子口中散的温香如兰似麝。然而却是幽兰陷于空谷,无人欣赏。 这一句和上一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意思。没有心思读书,美丽也没有人欣赏。写出了这个女子生活很清闲无聊。但还是没有说出原因。 接下来的四句很有意思,龙凤,鸳鸯,双栖鸟儿都是成双作对的。用在这里起到两重意思: 一重是描述女主人公生活富裕,龙凤团茶、鸳鸯饼香料都是很贵重的东西,一般人家根本就用不起。而这些在女主人公这里只是平常用物,可见她家境富裕。 现在朱子清用出来。听在陈启明和高析的耳朵里,就是在暗示林宝儿家境富裕。实在太应景了。这是一个很完美的巧合。 第二重意思,就是用成双成对的东西来反衬出女主人公的孤单寂寞。 后面一句‘双栖影’也用的非常传神。·好不容易下棋解闷,结果现倒映在棋盘上的鸟儿的身影都是成对的。 词写到这里,没有一个字和思念有关。看上去就是在描写富家女子奢华慵懒的日常生活状态。如果全篇都是这个节奏,那这诗也就不配成为经典。 点睛之笔就在于最后两句: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 花前月下,笙歌醉眠,告诉自己不要生起相思之情。透过最后两句,点名了主题:少女思念爱人。读不进去书,做什么都觉得无聊。 明明很想他,心中却告诉自己不要想他。这两句也从侧面描写出了女主人公娇憨可爱的性格。 通篇没有一个字是描写思念的,哪怕最后的点题用的也是‘不要想他’。可就是这个‘不要想他’。把少女对爱人的思念表达的淋漓尽致。应情。 不要忘了这词是‘男子做闺音’,朱子清以林宝儿的角度在写思念。想到这一点,在回过头去看这诗,是不是可以感觉到nongnong的宠溺之情扑面而来。 这篇思念词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