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428 朕绝对不会宫斗(十) (第1/2页)
说完,顾峥缓缓的抬起眼睑,看着内书房之中一干目瞪口呆的大臣武将,将嘴角挑了起来。 “不知道,朕的这个策略可行?” “不过没关系,就算是不可行,怕是也来不及了。” “只要远在西北的总督冯将军认为可行,只要驻扎在魏元城,魏锋城,魏林城的三大守将认为可行,只要近在京郊的突击营之中的先锋官认为可行,这个计划……也就可行了。” “作为这个计划的草拟人,朕在这里要告知大家一个好消息。” “因为就在昨天晚上,这个计划已经完成了三成,得到了朕的手书,以及深入西岳突袭的详尽的行军路线图的京郊先锋营的大将军已经同意了朕的计划。” “若是朕猜测的不错,现在他已经拿到了朕送出去的更为详尽的沿途补给点,拔营起行了。” “至于朕的另外两道手书旨意,依照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来算的话,三日之内,朕就可以知晓剩下的六成的计划是否能够被顺利的补充,最终让整个计划顺利的实施了。” “不知道诸位臣子们听到了这样让人激情澎湃的消息,又作何感想呢?” 听到这里的时候,偌大的御书房内是寂静一片。 十几口子的文武大臣都石化在了当场。 这是哪? 吾是谁? 对面坐的是大魏国的皇帝陛下? 还是一个胆大包天的妖孽? 文官们惊悚的竟不知道从哪里劝诫,只剩下瑟瑟发抖。 而武将们的发抖却是与文官们的截然不同。 他们的眼睛如同铜铃,灼灼发光,一个个的面如赤朱,激动的不能自已。 “陛下,末将请命,原以先锋营先锋官的身份,跟随烈火骑的队伍,为大魏国此次战役效力啊!” “陛下,不!陛下,选末将前去,我身旁的王瞎子不行,末将孔武有力,最善骑射,末将不求兵权,甚至不求先锋官位,只求一战场小兵的位置,愿为陛下马前卒啊!” “末将……!” “末将!” 这群武将激动的唾沫横飞,手舞足蹈,誓要在此能够改变史册的战役之中露上一脸,立上一功,以求青史留名,实现一位将领的抱负。 对于众人的这种反应,顾峥只是用手往下按压了一下,将用来指点地图的马鞭往桌子上一搁,就侧头朝着身旁的安公公吩咐道:“去,将附有红色签阀的文书拿来。” 在安公公手脚麻利的摆放到顾峥的案前的时候,顾峥就将这一小摞的文书给分成了三份。 “这是边境军需物资的押解路线,都是曾经兵部上报的东西,这个地方朕还需要一个统筹能力强大,不畏强权,并且身份足够高的将领给我坐镇。” “而这一份儿嘛,则是防止大理寺正徐本召对于西岳国案件审理之后,常住在大魏国国都内的外邦国人士有反弹行为的镇压计划书。” “至于这最后一份儿,则是往西岳国周边的几个零星小国的方面增派的军队,起到震慑对手在我军攻打下西岳国之时,莫想妄动,企图趁火打劫的计划。” “不知道有谁愿自动请缨替朕办这几件事儿? 要知道,能够参与到此次征战的机会,暂时也只有这几份了。” 待到帝王的话音落下,那些原先争得脸红脖子粗的武将们则是一个高的朝着前方扑了过去,在想起来这是在皇帝陛下的内书房了之后,才改扑为跪,一个两个的……凑着头过去朝着顾峥伸出了渴望的双手。 “陛下,末将瞧着我还是可以的。” “对的陛下,末将可以负责镇压都城内的反叛人士!” “陛下,末将熟悉西陲各路诸侯国的兵力部署。” 不过三言两语,这几个人就将各自的工作给分派好了,都不用顾峥再多费心力,这剩下的待解决的军事部署就自有人承接了下来。 对于这些久不见沙场的武将们来说,这些工作对于他们更加的合适。 “安公公……” 在顾峥的示意之下,安公公就将这三份文书资料递到了自荐将军的手上。 当他们满含着激动之情颤颤巍巍的打开这装封文件的口袋时,却被那空荡荡的内里给惊出了一个好歹。 “这,陛下?” 看到对面的人一脸的诧异,顾峥却是笑的特别的感人;“朕知晓,诸位将领都是有大才之人。” “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朕清楚这些小事儿,诸位必然能够做的妥妥当当。” “归属于兵部的事情,自然由诸位将军往其中补充。” “人员的调配,士兵的派发,诸将拟草完毕之后,就将资料文书放回到这个袋子之中,再由专门的人递到朕的案头。” “若是无大碍,朕决定让几位将军全权处理了。” 这一番话说的,让这些大老粗们是热泪盈眶。 顾峥的这一番话是对于一个武将的莫大的认同啊。 是,他们承认,在此次会晤之前,他们都存着自己的小心思。 但是在这次会见之后,他们心中最崇拜的,最想为之尽忠的人,从此之后只有一位,那就是英明神武的大魏国现任皇帝,司徒景明! 绝无更改。 能被一个多疑的君王如此的信任,作为武将真是死而无憾了。 本就是一根肠子的几个人,在此时深深的俯下身来,对顾峥做出了最诚心的叩拜。 至于坐在上首坦然的接受了对方的效忠的顾峥,那心底儿的一口气儿也跟着松快了几分。 还是时间太过于紧迫,事发突然,他能控制的时辰又是如此的有限。 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怎么可能做出如此之多的兵力部署。 他又不是神! 这些细枝末节,交由给这些将军们来做,也是一样的。 顾峥这边是舒坦了。 在此过程之中武将集团自说自话完全就将文臣集团给排除在外的态度,则是激怒了这群心眼并不算大的老头团体们。 他们在对方自己商议完毕了行军计划之后,就带着点焦怒的朝着上首龙椅的方向开了口。 “陛下容禀啊,万望三思啊!!” “大魏国自先皇至今已有二十六载不曾对外用兵。” “如今皇帝陛下妄启开端,挑起两国之大战,非百姓之福,更非驻守边疆的将士之福啊。” “如此大战,耗费金银粮草无数,魏国安民之策多年所积攒下来的库银,也将会耗之殆尽啊!!” “是啊,陛下!”见到首辅王大人先开了口,一旁的户部尚书也赶紧跟着应和了上去:“虽然户部每年略有结余,最近五年也算是风调雨顺。” “但是陛下,如此的大战若是有个万一,将会拖至持久的混战之中,所需要的军饷,军需,将要源源不断的供给,各地缴纳的赋税,怕是支撑不住,到时候国库空虚,若境内遇到一个大灾大难,那时候的情况怕是难以收场了啊。” “就是啊,陛下,大运河堤坝的修葺,南海码头的修建,极北之地的垦荒,方方面的政策都不能半途而废。” “陛下,用兵需谨慎,万望三思啊。” 好吧,果真是了解情况的人最有发言权。 若是平日,听到大臣们这么吵吵,还是一致的反对意见,原本的司徒景明为了躲避清闲,避免让自己输得难看,必然就采取拖延或者是退避的姿态,将这个议题就这么糊弄过去了。 但是现在,坐在上首的可是顾峥,想当初海顾都峥的经历让他知道,一个优秀的统领在他做出决断之后,无论是对与错,他身后的人必然会为了他所做出的这个决断出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