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红尘怨_再战涿鹿背景资料之燧人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再战涿鹿背景资料之燧人氏 (第3/3页)

种为夹沙红褐陶。经科学考证,其生产年代距今约在一万二千年前。南庄头遗址向世人公布,早在一万二千年前,华夏先祖已经能生产制作陶器,这是中华人种从原始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重要物证。

      轶事典故

      据《非子》、《太平御览》等古书记载: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个世称燧明国(位于今河南商丘一带)的地方,人们习惯吃生食,茹毛饮血。生食腥臊恶臭,伤害肠胃,易生疾病。在闪电雷击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出现了自然界中的火,后来,人们发现被火烤熟的食物味美且易消化也不会生病。但是因雷击等产生的自然火很少而且在短时间内即熄灭,人们很难得到并保留火种。

      燧明国里有一种树叫做燧木,又叫火树,屈盘万顷,云雾出于其间。有鸟若鹗,用咀去啄燧木,发出火光。有一位圣人,从中受到启发,于是就折下燧枝钻木而取出火种,,并推举燧人氏为王。[

      后世评价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说:“人工取火的发明,对于远古人类的生活无疑起了极为重大的作用,引起后人极大的重视……这样的传说固然夹杂着后代的生活内容,蒙上了神秘的外衣,但它依然反映着朴素的远古人类生活的史实背景。”

      恩格斯说:“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与动物界分开。”

      赵朴初:“燧人取火非常业,世界从此日日新”。

      燧皇陵墓

      燧皇陵位于商丘市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始建于何时已经无从知晓。其冢高约10米,身围松柏环绕。冢前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的手书碑刻及后世刻的石像生,是人们为纪念燧人氏而立的。

      商丘市政府对燧人氏陵近些年来不但进行了整修,而且还扩建了陵园,树立了各种各样的石雕,栽种了花草树木,使陵园成了有游览价值的景观。

      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二,这里都有一个盛大的古庙会,从全国各地前来朝拜者数百万人,纪念华夏民族始祖燧人氏。

      1992年4月16日,国家旅游局在燧皇陵举行“黄河之旅首游式取火种仪式”。2005年7月15日,中国第十届运动会在燧皇陵用钻木取火的方法取得了“华夏文明”之火。

      拜谒火祖

      由商丘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商丘市国学文化促进会主办的拜谒中华火祖燧人氏典礼在燧皇陵隆重举行。商丘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田启义致辞到:商丘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理应秉承历史文化之根,绽放现代文明之花。

      拜谒致辞:

      三皇之首,吾祖燧皇。钻木取火,功德无量。改天换地,文明开张。熟食壮体,人兽揖让。结绳纪历,共尊天皇。首命风姓,民族兴旺。诞生华夏,建都睢阳。万姓之祖,各族景仰。根在商丘,人心向往。同根同宗,源远流长。

      慎终追远,孝思难忘。全球华人,共尊燧皇。海峡两岸,骨rou情长。华夏同胞,念祖怀乡。寻根谒祖,欢聚一堂。同心同德,惠吾家邦。

      古城巍巍,南湖汤汤。祖地商丘,物阜民康。高铁新贵,惠及八方。欣逢盛世,以德振纲。鼓乐齐鸣,沐浴馨香。尊先敬祖,美德传扬。昭告火祖,祈福无疆。佑我华夏,福祚绵长。大礼既成,伏惟尚飨!

      艺术形象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华夏火神燧人氏》节目。

      文献记载

      燧人氏是传说中第一个发明人工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

      《尸子》云::“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

      《拾遗记》云:“燧明国有大树名燧,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日燧人。”

      《三坟》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

      《汉书》亦有“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记载。清末著名学者尚秉和先生说:“火自无而有者也,其发明至为难能。燧皇感森林*,知木实藏火,不知几经攻治,几经试验,始钻木得之。其功又进于有巢,而即以是为帝号,可见当时之诧为神圣,而利赖之深矣。”又说:“或谓火化而食始于庖羲,故以为号,岂知燧人既发明出火,其智慧岂尚不知炮食?况炮者裹rou而烧之,燎其毛使熟耳。在熟食中,燧人氏不仅发明了人工取火,而且最早教人熟食。

      尚秉和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还说:“由今追想未有火之先,凡rou皆生食,其有害于人而夭折者,不知凡几,且不知味。及得熟食,rou之腥臊者忽馨香矣,草木实之淡泊寡味者忽甘腴脆关矣,水之冰者可燠饮,居之寒者可取温矣。至黑夜燔柴以御虎豹,犹后也。当夫登台传教,广播为用之时,万民之感为至粗之法。燧人去伏羲近,伏羲益发达美备耳。其创于燧人,无疑也。”尚秉和先生认为,戴庆幸为何如,真惊天动地之伟业矣。既有火则可冶金作刃及他器用。未有火之先,凡器皆以石为之,今所谓石器时代也。”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申弥国去都万里,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同书卷七八引《礼古文嘉》云:“燧人始钻木取火……遂天之意,故为燧人。”又有“燧人氏夏取枣杏之火”的传说(见《艺文类聚》卷八七引《九州论》)。

      ——节选自百度百科《燧人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