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辉煌时代 第118章 星际飞船 (第2/2页)
差,当年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希望能和平利用核能,但最终力量太小,被政客们武器化,成了悬在水蓝星人头顶上的达摩斯之剑。 双方如果共同签署和平探索、开发太空,像我们华夏一样做出承诺,用开放、共享的心态来促进科技进步,那我们人类很快就能进入星际时代。” “我很赞同您的观点,虽然美力克国会还有不和谐的声音,但合作已经是主流民意。” 电动大门缓缓打开,传来“滴滴滴滴”的提示音,众人纷纷停下手里的工作,避开到两侧,一辆大型电动平板转场车平缓地驶进来。 工作人员上去将篷布揭下,安排吊车开始吊装。 “这是主控制台!” 虽然华夏邀请美力克NASA多位学者和宇航员共同设计和组装,但艾伦博士知道,其实很多细节、零部件的生产并未真正公开。 他们根据华夏航天科技中的设计大纲,提出自己的意见加以完善,参与组装,了解飞船内部具体的各子系统和联动控制中心。 而这些子系统的部件由国有大型企业生产,在龙京等地组装测试,通过铁路运输到这里进行最后的安装和内场联动调试。 艾伦博士心知肚明,虽有些遗憾,但还是为华夏人的宽阔胸襟深感敬佩,三个多月中,他学到了很多很多。 液压扶梯延伸下来,赵宏与艾伦、付崇山等人登上扶梯,进入飞船的内部。 货舱门打开,飞船自备起吊设备的吊钩放下,一次性将主控台吊起,进入货舱后,舱门关闭,吊钩慢慢放下。 主控制台下面有滚轮架,工作人员上前推动,移到飞船最前面的主舱室。小型液压工具配合着,将主控台就位,各种联接件开始收紧。
“当年我们建造航天飞机是时候,全是单件组装的,没想到你们实行模块化安装了。赵先生,主控台做过调试检测了?” 赵宏点点头,说道:“这台云计算量子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在每秒一千亿亿次,对于全面探索太阳系还略显不够。每一次科技进步,总会出现新的瓶颈。” “我能理解,科学研究的乐趣不就是在于打破各种瓶颈吗?” 不远处的航天员培训中心,以杨立维、聂常胜为领队的六位华夏航天员和美力克航天员芭芭拉女士正在模拟舱内进行常规训练,美力克前航天员斯滕格雷与训导组和医师根据极限训练测到的数据,正在修改训练计划。 “太棒了,要是赵院士提供的药液能够量产,人类的身体素质将全面提升。” “斯滕格雷先生,赵院士的下一个研究方向将是生命科学,他说过,如果人类的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星际移民只能是梦想,也许不久的将来,你的愿望、我们大家的愿望就能实现。”常利民博士乐观地说道。 “是的,赵宏先生是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之一,我相信他会完成全人类的心愿的。 华夏致力于和平利用太空,这点我本人非常赞同,可我仍有担心,水蓝星外围有数十万的太空垃圾,我个人觉得,应该安装小型能量武器,用来清扫那些垃圾。” “呵呵,有人曾提到过此类建议,但现在还没有那个时间去做,现在我们的目的地是月球,获取大量的氦矿,有了更多的安全核能,同时建造更多的太空飞船,到那时才会去清理。” “不谈这些了,这份训练计划暂时提高10%的强度,浮力池要在年底完成,到时我们再修改、增补训练项目。” 模块化安装速度很快,半小时后,检测人员拿着仪器仪表,根据编制好的计划书,逐项检测,确定运输环节是否对性能有影响。 墨绿色的指控台,哑光面处理,组成弧形,赵宏从冯良益手里接过布局图,与艾伦博士一起仔细地研究。 前舱部位分为前中后三部分,中间是核心cao控台,有四个座位,前面是两台三维全息投影区,后面有四排十六个座位。 “赵宏先生,请教一个问题,微重力系统的原理是什么?” “这是一个意外的发现,你知道重载飞艇上有地磁悬浮系统,在地心引力的范围内,外部能量节点制造一个能量区,使得有着同样能量区的内部物体重力消失,但去年发射了一颗试验卫星,这种双层能量区在脱离地心引力后,内部却产生了属于它自己的重力系统。 经过理论计算,空间大小、重力加速度和电量耗能成正比,我们这艘飞船设计的重力系统,大约是水蓝星的六分之一,等于人类在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 “哦,明白了,全世界都在抢购大型飞艇,虽然速度慢一些,受风力的影响较大,但其作用却是巨大的,最大的一次运输六千吨,很多媒体都称其为空中列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