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二章 资本主义萌芽  (第1/2页)
    李卫国这话其实是在奉劝胡宗宪。Δ『Δ』    世宗用人不可以常理揣测,胡宗宪有用时,世宗无数次赦免胡宗宪的罪过,可是当倭寇之乱平息之后,尤其是在严嵩倒台之后,胡宗宪还哪里有那般的好运气?    你我在西苑那位老道面前都不过是蝼蚁一样的人物,还说什么五十步笑百步?    ……    车马一阵颠簸,李卫国这又回到桐乡。    如今的李卫国在桐乡有一份活计是之前的官员们从来没有做过的,那就是隔三差五的召见些人。    被召见的这些人或许是求着想和官府做生意的大贾,或是老农,或是些小商贩或者兵士,各色人等都有。    为的,就是告诉所有桐乡人,朝廷就在你们身边。    如今的桐乡城大战在即,倭寇不足半年之后这就会再次袭扰桐乡,这个时候若是能有个与民同在的朝廷,这对安稳老百姓的心来说是一件绝好的事情。    否则老百姓要你朝廷干嘛?    你朝廷光知道每年收成的时候要从老百姓身上拿走粮食、银钱,就不知道这个档儿应该安稳民心?    李卫国这一出说来也是效仿。    后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总统罗斯福每天都会在傍晚的时候布广播,人们亲切的称之为炉边谈话。    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这句经典名言就是出自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战乱的时候老百姓最是需要一个主心骨,而朝廷,这会儿当仁不让,就该充当这个角色,否则纳税人要你干吗?    不过当下没有广播,如今的李卫国也只能借助这原始的面对面谈话告诉百姓——桐乡的官员都和你在一起。    “你唤作什么名字?家居何方?”    今日同李卫国谈话这人是个商人,家里是纺步的,其实今日来县衙主要是为了和朝廷做生意,不过这等人人脉广,加上平日工作忙,李卫国也想找个人唠唠嗑,这就同这人攀谈起来。    “小的唤作蔡文。家里是做纺步生意的,咱的场子就在桐乡东南,不小哩!”    这人四十多岁,看来也挺健谈,大大咧咧的说道。    给人感觉这人身上的铜臭味儿并不那么重,李卫国也乐意跟他多说几句。    “你也想行这买卖?”李卫国指的,自然是私市。    如今县衙大肆收购各种丝绸、布匹这些,隔三差五的就有这类商人找上门,为的就是在县衙的监护下能大张旗鼓的做这营生赚钱。    如果县衙都帮忙庇护,那么本来风险极大的私市风险程度就可以得到大大的降低,所以商人们自然都是趋之若鹜。    既然是生意,那就得拿出点章程来,李卫国如今也效仿后世的订货合同要在桐乡城里寻摸几个生产能力强的商家、工场,力求能有比较稳定的货源。    “你如何让本官相信你的工场纺步手段?可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竟给本官断货了啊!”    李卫国笑道。    如今这私市说来并不是多么稳定,一来汪直那边同朝廷的关系时好时坏,二来最主要的朝廷如今尚未开放海禁,若是货源动不动就断货,这本来就不稳定的私市就多了更加不稳定的因素,由此李卫国不得不慎重。    外国对中国的丝绸、布匹、瓷器之类的需求很大,由于中国多少年来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此时这些东西可说是多多益善!    不过当下情形特殊,李卫国也不得不慎重。    “这个李大人放心,桐乡城里咱别的牛皮不敢吹,要论这纺步,可是没几个人能比得上我蔡文!”    这蔡文夸夸其谈道。    “奥?当真?”李卫国笑问。    “那是。”蔡文大大咧咧道:“咱的工场本来就雇佣了有三十几个人帮着做活计,如今李大人广求丝绸、布匹,如今咱又新招了十六七个!咱的工场如今给咱织布的伙计有了将近六十个!    试问桐乡城里那个工场有咱这本事?”    蔡文得意道。    李卫国听了心里猛然一惊。    这不就是后世历史书上所说的江南资本主义萌芽?    借助人多,生产力可以得到大大的提升,场子规模也可以做的越来越大,这蔡文不就慢慢成了财大气粗的资本家?    社会的展少不了资本家巨额财产的推动,后世过来的李卫国对这个事儿自然是心知肚明。    “好!”    寻思到这里,李卫国不由有些高兴。    如今借助这私市,桐乡城的纺织业这不也可以慢慢的展起来了?    而且这些东西都是连锁反应,一个行业展起来之后就可以带动许多其他产业的展,最终实现这个社会的共同进步,虽说步子有些慢,不过人类社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