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晋孤烟之山河破碎_第九章 公元311年 笔者的总结 10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 公元311年 笔者的总结 10 (第2/2页)

有第三个独一无二,就是立志建立一个胡汉共荣的大同世界。使胡汉同居一地,对胡人视同子民。

    武帝《己末诏书》有:“羌胡道远,其但募取乐行,不乐勿强。”

    有人劝武帝杀刘渊时,王浑说:“我们对胡人的政策是‘诚信以待,用德政使胡人归附’。”

    东北鲜卑慕容氏经常把逮到的其他部落的俘虏卖给中原庄园主做奴隶。晋武帝得知后,下诏以国库之物赎还,命令司、冀二州,禁止买卖夫余人口。

    胡汉共荣,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在古代,不尝试怎么知道此路不通。虽然对晋朝来讲有灭顶之灾。农耕社会和游牧社会在低下的生产力下,无法同居一地,否则矛盾丛生。是当时人们所不能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农民在粮食交换中欺压牧民,他们也没多少盈余的粮食,自然会月越卖越高;也不能说牧民更加凶残,人家也不能瞪眼饿死。

    后来唐朝在大漠建督护府,在大漠驻军,就地管制,也不成功。因为,游牧社会是流动的,你把军队驻到那里,就等于被晾到那了。

    宋朝初期想夺回燕云十六州,结果第二代皇帝在战场受重伤,差点做了俘虏,此事就不了了之。

    到了明朝就干脆只守长城,即便有能力,也只是将他们往西北撵一撵了事。

    我这里想说的还是那句话,人们常认为的历史上的胡汉矛盾,不是********,而是农耕社会和游牧社会的矛盾。是双方争夺土地使用权的矛盾。否则你不能理解。从西周到明都有矛盾,三千年来草原上的民族换了好几茬,都和华夏族有矛盾,这讲不通。北魏在中国北方建国之后,其最主要的敌人不是南朝,而是长城外的柔然。可见胡汉矛盾,不是********,而是农耕社会和游牧社会的矛盾。

    农耕社会和游牧社会的矛盾、斗争只能看成人类竞争进化的一部分。在今天,农耕与游牧社会都已基本成为历史。我们或许更能看清这一点。

    笔者猜测,游牧民族的昌盛和‘畜马’业的发展紧密联接。畜马业质变的两个时期正好是游牧民族最鼎盛的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就是五胡乱华,这一时期草原民族被中原民族融合。五胡从中原学会了很多科学养马的技术。中原很少‘私马’,为了作战只好官方集中养马,因此养马技术反倒比草原好。很重要的如:马群公母配比;马匹的‘去势’;食物中添加豆类;中草药等。考古挖掘证明,到西晋才出现马镫。这也是骑兵的一大跨越式进步,在此之前大多数骑兵还需要下马作战。

    畜马业第二个质变时期来自辽金时期,在此之前草原民族养马很少,考古证明此之前还是‘五羊一马’。马比较刚烈,很难养,一个部族羊马比例在5比1以上。到了辽朝才出现大规模马群。马替代了羊的地位。试想元朝打到欧洲,每个蒙古骑士还要牵六只羊去,还怎么打仗(不牵羊路上吃什么)。吃马rou,喝马奶,每人牵上三匹马,去欧洲那就是一趟‘放牧’,遇上敌人这些‘食物’就便成了坦克。大规模马群的出现也加快了马匹的改良。

    可是在网上辽金的养马资料很少,笔者想查找蒙古国的养马史,却无法下载。拿不出更多证据,因此笔者才说是猜测。

    但是辽金一旦设立‘官马’就衰落是史实。人都跑到中原享福了,天生的骑士也就没了。就像八旗子弟会骑马,能让太平天国两万人打到天津吗?这才使得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竖子成名。(在英法联军的枪口下,战马又变回食品,草原民族也就此彻底衰落)

    ===============

    在随后的几年中,刘琨一直处在北方战场的第一线。我们重点表现南北社会的特点。东晋以大庄园主(大企业家)为统治核心;北朝以大政府为统治核心,谁优谁劣?

    在北朝,大企业家不执政的情况下,大企业如何发挥它的生产力优势?

    为什么进入中原越早,接受中原文化越早的胡人越早建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