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 (第2/2页)
平均每14年发生一次;雹灾52次,平均每15年一次;霜灾24次,雪灾15次,冰灾1次;地震241次,平均每3.2年一次:人疫46次。牛疫5次。 这段历史时期自然灾害有以下六个明显的特点: 1.水旱灾害交替,抗灾能力小,一旦遇灾,灾民遍野,乃至相残。人口增加,农业生产发展了。人们的生活非得仰赖农业丰收,但无抗灾的设施,遇灾则无力自救。例如汉元帝初元元年五月,渤海水大溢,秋九月,关东十一个县涨大水,造成饥荒,民多饿死,琅琊县有人相食。东汉献帝兴平元年,三辅大旱,自四月到七月。是时,谷一斗五十万,麦豆一斗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晋武帝大康二年六月,泰山、江夏大水,泰山流三百家,死六千余人。江夏大水,泰山流三百家,死六千余人。江夏亦死了人。晋孝武帝太元八月年、太元十八年,始兴、南康、庐陵涨大水,平地水深达五丈。 2.蝗灾严重,且常常是两灾并发。据史料,这段时期发生的87次蝗灾,其中就有18年是旱灾与蝗灾并发,夏有4年是水灾与蝗灾并发,夏蝗多于秋蝗。由于当时蝗虫有发生的环境条件,无扑灭的好措施,常造成大发生,成群迁移为害,所到之处,为害甚烈。汉武帝太初元年八月,关中蝗虫大发生,从东方飞到敦煌。汉平帝元始二年四月发生蝗灾,到了秋天,河南竟有二十个县遭受蝗灾。东汉安帝永初六年三月,有四十八个县受蝗灾。晋愍帝建兴四年六月发生蝗灾,至冬十月,京师闹饥荒;斗米值二两金,人相食,死者大半。梁敬帝太平二年,陈武帝永定元年,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北周孝闵帝元年、明帝元年夏至九月,北章河北六州、河南十三州、畿内八郡大蝗,飞至邺,遮天蔽日,声如风雨。 3.饥荒降临,景况悲惨。此期的56次饥馑,景况是十分悲惨的。汉高祖二年六月。关中发生饥馑,斛米值万钱,人相残食,朝廷令民到四川谋生。新皇帝王莽天凤四年,荆州发生饥馑,民众只好到野泽地挖野荸荠充饥。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七月,洛阳因旱灾引起的饥馑,一斤黄金只能换到五升豆子,造成人吃人。晋愍帝建兴四年冬十月,京师发生饥馑,斗米值二两黄金,人相食,死者大丰。公元501年三月,北魏青、齐、徐、兖四州发生******,饿死一万余人。
4.瘟疫流行。死者甚众。古代医疗条件差,发生流行性传染病,一染十。十染百,很快传染开去,不可收拾。例如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四年,会稽发生瘟疫,死者万数。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发生瘟疫,魏文帝写给吴质的一书信中说:“昔年疾疫,亲故多罹其灾。”魏陈思王描绘当时的疫情情景是:“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者。”晋武帝咸宁元年十一月,京师发生瘟疫,死者十万人。由此可见当时的凄凉景象。 5.地震灾害频繁。这个时期发生241次地震和16次山崩。其中有31次地震发生在京师地区。文献记载地震有“地动”、“坏城垣”、“山崩水出,坏城郭室屋”、“杀人”、“蓝田地沙石壅坝水”、“岸崩,江水逆流”、“地裂压杀人”、“丘山陷”、“地坼裂,水泉涌出”、“飞泉涌出”、“地陷裂”、“水涌井溢”、“隐隐有声,屋瓦摇”、“有声如雷”、“殷殷有声”、“野雉背雊”等。例如汉元帝建昭二年十一月,齐、楚地大雨雪,深五尺,树折屋坏。结果发生地震。汉成帝河平三年二月丙戍,犍为、柏江地震山崩,皆壅江水。江水逆流,坏城,死十三人,地震积二十一日。百二十四动。有的年成,一年数震。晋武帝大康九年正月、四月,七至八月,九月,十二月,全国有十二处发生地震。晋惠帝元康四年二月,五月,六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全国十八处发生地震。不过。古代因为没有大城市,地震伤人者不多。但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天监十一年,北魏宣武帝永平五年、延昌元年四月的一次大地震,震区包括京师及并、朔、相、冀、定、瀛六州;恒州之繁吁寺、桑乾、灵丘、肆州之秀容、雁门地震陷裂,山崩泉涌,死五千三百一十人,伤二千七百二十二人,牛马杂畜死伤者三千余。算是这个时期因地震而死伤人数最多的一次了。 .6、风灾、雹灾等其他灾害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威胁。如汉高祖二年三月,彭城大风,从西北起,折木拔屋,扬沙石。昼晦。汉文帝二年六月,淮南王者寿春大风,毁民室,死人。汉成帝建始元年十二月大风拔甘泉畤中大木千围以上。 雹灾的特点是雹大惊人。如汉武帝元封三年冬十二月的雨雹,大如马头。东汉安帝元初六年四月,沛国、渤海大风,雨雹,拔树三万余株。汉文帝后七年,雨雹如桃李,深者厚三尺。汉景帝二年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汉景帝中元年,衡山原都雨雹,大者尺八寸。晋成帝咸和七年五月的一次雹灾,大如鸡蛋,平地三尺,行人禽兽死者数万。面积遍及太原、东平、武乡、赵郡、广平、钜鹿等千余里。树木摧折,庄稼荡然无存。这是历史上记载最严重的一次雹灾。 此期的15次雪灾,有的也挺严重。汉成帝元封二年,雪深五尺,野鸟兽皆死,牛马皆蜷缩如猬,三辅人民冻死者十有二三。王莽天风三年二月,关东一次雨雪。深者一丈,竹子和柏树都冻死了。 三、隋、唐、五代十国“八灾”加重和种类增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