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424 (第2/2页)
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道法。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道藏,亦名如道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道,名如道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道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道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道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大道大义章道上、道地经论道七等载,小道诸部对道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道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道则除此之外,别以道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道如道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此即立理智不二之法身,而谓诸道如道即是法身智相身,以其不可思议之用大而随应于众生机缘各异之见闻,令皆得化导之益,故真如之用大乃用即无用而益用无边之妙用。此种法身说盖为华严、天台等一道家立说之根柢。天台家,持三身相即之道身观,故其所言法身,非仅指遍一切处之如道,而系谓法身即报、应身,报、应身即法身。华严家,以十身具足之毗卢遮那法身道为教主,主张十身相即融摄于法、报、化三身。真言家,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大日如道之法身,又称法界身、六大法身。此六大法身具有本道色相,能以言语说法。此外,自性、受用、变化、等流四身皆称为法身,加六大法身,则称五种法身。 因青蛇乃是灵魂本相,故而墨英此种形态才是最舒适的,当然,也是最不安全的。 如果不是为了逗唐玉,他绝不会轻易露出法身本相。,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符咒法术是道教应用咒语祈请神明、诅咒鬼蜮的一种方术。被认为可以感通天帝,役使鬼神,达到除邪消灾、逢凶化吉的目的。 咒语导源于巫觋。《尚书·无逸》有“厥口诅祝”,《正义》曰:“以言告神谓之祝,请神加殃谓之诅。”①其书面形式,最初发现于东汉墓葬中,与符箓连为一纸,表明在东汉时符箓与咒语已经合并使用。故道教在承袭符箓术时,同时也承袭咒术,此后道士作法时,符咒并用一直成为定制。道教在长期传习过程中,对咒语作了很大的发展,创制了各式各样用于各种场合的咒语。它们散见于众多的符箓、道法书中,又有一些咒语专书加以结集。如《太上三洞神咒》十二卷,即收有长短咒语七百三十六首,数量是很多的。 道教咒语与符箓一样,使用十分广泛。有用于治病者,加《咒枣治病咒》《咒水治咽喉咒》《治寒病咒》等。有用于内丹修炼者,如《净口咒》《净身咒》《净天地咒》《安魂定魄咒》《坐炼咒》等。有用于驱逐邪祟者,如《六合咒》《役遣咒》《禳童稚多灾符咒》等。有用于雷法者,如《起风咒》《起云咒》《起雨咒》《起雷咒》等。就其语言内容而言,有向天神或大神祈求者,大多为陈述心愿、颂扬威德之词;有向一般神灵进行呼召役遣者,大多为命令之语;有向鬼蜮进行诅咒、呵责者,大多为斥责,威吓之词。其语言形式,大多为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组成的韵语,少数为长短不齐的无韵语,还有一些夹有梵文译音或纯为梵文译音的咒语,如“唎吽啰吒”等。咒语的文末,一般都以“急急如律令”作结。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说:“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②兹举道书所载数例,以见一斑: 《天蓬敕咒》:天蓬天蓬,万神之宗。威严大道,游行太空。坐南斗内,立北斗中。紫微大帅,天皇赐功。……金阙玉房,大有神功。怒动天地,日月失光。气吞五岳,倾摧四方。顺吾咒者,速来伏降。违吾咒者,倾死灭亡。急急如律令。③《净身神咒》:灵宝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藏玄冥。青龙白虎,队仗纷纭。朱雀玄武,侍卫我真。④《致雨咒》:五帝五龙,降光行风。广布润泽,辅佐雷公。 五湖四海,水最朝宗。神符命汝,常川听从。敢有违者,雷斧不容。急急如律令。⑤道士念咒,有出声的念,有不出声的默念。念咒时,常配合掐诀。所谓掐诀,即将手指的指根、指节、指头、指甲背等处,分别与天干、地支、五行、七政、八卦、二十八宿相配,按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或模仿某种形象,作出伸、屈、拉、勾、交等各种手势,即成各种诀。《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十六云:“诀有七百余目”,“凡掐诀者,所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⑥意谓以此手诀,上通神真,役使神将,治伏群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