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枭宠:皇夫是蛇王_第356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56章 (第2/2页)

,处死晁错。但吴王刘濞拒绝接受朝廷诏书,还宣布自立为“东帝”。战事继续进行。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他不救梁国所受到的吴楚军攻击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截断吴楚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吴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周亚夫军营求战,结果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刘濞率败卒数千逃至长江以南的丹徒。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吴王濞被杀。楚王刘戊和参加反叛的诸王也因兵败自杀或被杀。历时三月的吴楚七国之乱遂被完全平定。此后,景帝免除了诸侯王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削减了王国官吏,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只能衣食租税。

    本建朝以后,为保证大夏国祚绵长,亲自设计、制定了多项重要政策,并以宝训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后代子孙严格遵守,大臣有敢轻议者严惩不贷。分封宗藩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政策。

    :“汉既谲谋,禽信於陈;越荆剽轻,乃封弟交为楚王,爰都彭城,以彊淮泗,为汉宗藩。”:“后中原大乱,宗蕃多绝,唯琅邪、汝南、西阳、南顿、彭城同至江表,而元帝嗣晋矣。”宋苏轼:“卿等以义重宗藩,志存忠爱,先朝诞月,归命佛乘,迨兹法会之成,宜有分颁之宠。”清李渔:“目下宗藩跋扈,阉寺弄权,指日即有萧墙之变。”

    藩王,分镇全国各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藩王的权势很重,拥有自己的军队,少则三千,多则数万。特别是北边防线的几名“塞王”,拥有指挥军队的权力,如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本意是要以藩王来确保家江山,却没有想到虽然为继任者去掉了骄兵悍将这根尖刺,却留下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这另一根尖刺。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宗藩为“三忧”之一,多次上疏,先祖不允许有人要改变这项政策,甚至加以杀戮。

    藩王拥兵自重、分踞一的形势成为建文帝心腹大患,使他常常难以入眠。建文帝知道,虽然自己贵为天子,但是以棣为首的藩王多是自己的叔叔,正挟重兵虎视眈眈,未必会把自己放在眼中。他还清晰地记得,一次只有燕王和他在的场合,燕王以手拍他的后背,以开玩笑的口吻对他说:“不意儿乃有今日!”这情景恰巧被先祖元看见了,责问棣怎敢如此无礼。建文帝急忙为棣开脱,但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从那时就开始考虑如何处理宗藩问题了。

    在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削藩,当时的藩王多是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他们在自己的藩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对建文帝造成严重威胁。燕王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元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棣成为了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

    即皇帝位后,建文帝依赖齐泰、黄子澄等人,将削藩付诸实际行动。建文帝削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周王橚,文帝又先后废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标直指燕王棣。

    在削藩问题上,朝臣本来有着不同的意见。以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和户部侍郎卓敬为代表的一些大臣主张采用汉代“推恩”的办法曲线削藩。他们建议建文帝把藩王的权力分封给藩王所有子孙而不仅仅是嫡长子一人,而且要异地分封,这样藩王的权力就会逐渐削弱,不会再威胁到朝廷。卓敬更是建议建文帝立即将燕王迁封到南昌,既维护了亲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建文帝认为很好,却没有去实行。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大臣坚决主张削藩,但在具体削藩策略上有所不同。黄子澄认为燕王实力强大,应该先削弱小的周、齐、代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时机成熟再削燕王。齐泰则主张擒贼先擒王,只要先铲除燕王,其他诸王自然无力反抗了。可惜的是,建文帝听取了书生黄子澄的意见。建文帝并未意识到他的行动实际上已经打草惊蛇,燕王棣正发展势力,蓄势待发,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可以说建文帝的削藩主要是针对燕王的。但建文帝的软弱害了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这是他的第一个错误。他并没有先削燕王,而是先从燕王的同母兄弟周王下手,这样不仅引起了亲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在建文帝决定对棣下手的时候,为时已晚,燕王棣迅速扯起了靖难的大旗。

    削藩就是削除藩王,平定祸乱乱一般都是朝廷用的,凡是有害于统治的都称之为祸乱,平定就是铲除或是安抚之意,也就是让祸乱不再威胁统治。

    苏轼曾撰文,在其中他曾指出关于削藩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时机、手段、用人。文长于深宫,又没有丰富的治国治军的经验,亲信的像黄子澄、齐泰、孝孺等人虽然忠心耿耿,但是大都是“不经用事”,不堪谋国之用。文帝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所以他的登基不是名不正言不顺,从大义名分的角度来说,暂时不存在问题。为什么“八王之乱”中,各藩王可以肆意起兵,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各路藩王都是“名不正而言不顺”。名分这在古代的中国社会十分重要其次,就是建文帝当时登基日浅,还不存在各种失德的行为,所以,没有给与诸藩以口实。藩王不管他是否有谋反的想法,但是在这么凌厉的攻势下,他被逼反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关于魏王和削藩的议论到此为止,在魏王没有下一步举乱动前,这些大臣们也说不出一二三来。唐玉一手有一下没一下地抚摸着手腕上的镯子,另一手执棋,垂目看着棋盘,漂亮的眉头拧出一个小小的疙瘩,似乎在凝神苦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