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19章 (第1/2页)
有这么多奇形怪状的妖气在京城中此起彼伏,让小红狐狸这种小精怪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的同时,京城中的怪事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泛滥起来。 俗话说: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就连小小的刚开灵智的狐狸精都看得出来,摄政王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他现在虽然碰巧吞噬了一部分圣兽本源,然而对于自己的生命源泉只是杯水车薪,每一天,他都在衰竭下去,如果末法时代不结束,迟早有一天,他会因为自己固执的停留在这个末法时代的世界,而灰飞烟灭。 然而这一切,又是不可说的,甚至根本就不能被唐玉察觉。 摄政王,也就是墨英,早先跟唐玉前世的时候,就已经习惯自己独自承担艰难困苦,现在唐玉又是一介凡人,他就更不可能让她去得知那些烦心事了。 况且现在,唐玉心中更向往的还是长大成人登基继承家业,对于他这个摄政王的躯壳,只会有戒心,不会更友善……偏偏,这又是一件无法可想的事情。 纵观历史,周公姬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摄政王,他是商朝西伯侯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周武王姬发死后,周成王姬诵即位,开始了周朝繁盛的成康之治。成康之治和周公旦摄政是分不开的。周成王即位后,因为年幼,由其叔父姬旦摄政。周公旦也是中国历史上摄政王爷的开创者和典范。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周文王姬昌还在世时,周公作为儿子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到姬发即位,旦经常佐助辅弼姬发,处理很多政务。周文王时,周人已经开始了与商王朝的周旋与斗争。当初,姬昌取得了商纣王帝辛的信任,殷王赐命姬昌弓矢、斧钺,可以有征伐之权。姬昌受命七年驾崩,姬发即位,仍然以太公望为国师,以周公旦为辅相。太公、周公是武王最为得力的助手。周公是武王的同胞弟弟,这一点与太公不同,因此,无论军国大事,还是其他的疑难小事,武王总是与周公商讨。 武王在丰地秘密地与周公接触,武王日夜思虑灭商之事,悄悄地考虑怎样才能得到诸侯的配合与响应。武王担心推翻商朝的时机到来后会轻易丧失,就像到了秋天,庄稼已经成熟,如果不去收获,颗粒会自动落地。周公回答说:“决定的因素在于德。对周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敬尊天命,远近诸侯都不要冒犯,已经和好的诸侯不要再失去。要继续修明道德,不要安逸无为,否则会难以收拾” 武王计划灭商,但也担心有些事情做不好。在即位第二年一月的一天,武王又把周公召到跟前,对周公说:“余夙夜忌商,不知道极。敬听以勤天下。”说自己早晚都在戒备殷人,可不知道最好的办法。他向周公求谋,从而恭听以勤谨地为天下努力。于是,周公又劝诫武王顺德谋事。 武王先祭祀天神,向东校阅军队,一直到达孟津。这次行动,是武王即位后第一次大规模出师。说此次行动由“周公辅行”。他们制作了文王的神主,用车子载着,置于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表示是奉文王之命进行征伐,不敢自己专行。于是昭告各官,要求大家谨敬虔信,自己承袭先人的德业,还明定赏罚,以更好地完成任务。此次观兵显然带有演习的性质,这便于熟悉地形和路线,以利于以后大军渡河北伐,也可试探商朝的虚实和诸侯的反应。这次会盟,不期而至的有八百诸侯。这对于武王坚定灭商决心,继续修德待时,是一个更好的促动。 殷纣王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西方姬姓势力发展的严重性,他对外征东夷,对内拒谏饰非,醇酒妇人,酒池rou林,把国内政治搞得一片混乱。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以周公为最主要的得力助手,在召公、毕公等帮助下,在 孟津观兵,大会天下诸侯。 纣王因大军前往东方征讨东夷,临时组织囚犯抵挡,结果囚犯掉转矛头,往回冲杀,纣军溃败。纣王登上鹿台,**而死。第二天,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在武王左右,向上天和殷民宣布纣王罪状,正式宣布殷朝灭亡,周朝取而代之,武王为天子。 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周公的地位仅次于武王,周公把的大钺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故土,沿用周公初封地“鲁”称号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当时,西周天下很不稳定,周公旦和召公奭二人遂决定分陕而治。当年周、召二公商定,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于分界之处,称作“立柱为界”。周公、召公以“陕”为分界线,把周王朝的统治区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周公管理陕之东,召公管理陕之西。这根石柱,当年就栽在分界之处,是上古最早的界石。 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乃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写了《大 诰》。周公顺利地讨平了三监的叛乱,诛斩管叔,杀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