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_第三百七十九章 微服私访,大明硕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七十九章 微服私访,大明硕鼠! (第2/2页)

得却好像没什么别的变化。

    终归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像大明京师一样有着日新月异变化的,大明京师这样的地方才是大明的异类。

    而澄城县这样的地方,才是正常!

    “果然,有些事在上面根本看不清楚,而到了下面,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朱允心中越发沉重。

    很多事情往往是事与愿违,免除徭役这件事,朱允的初衷并没有错。

    但到了下面,终归还是和朱允的想法出现了差错。

    阴差阳错之下,还是变成了如今的局面,可朱允就算知道了也无可奈何,毕竟大明要发展就免不了要人去铺路造桥。

    就免不了有人付出!

    要是人人都在家享受生活,要不了几百年,大明就得亡!

    而再过几百年,西方人的坚船利炮就会开到华夏的海岸线来,彻底扯下最后一层遮羞布!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

    而是必定会发生的事实!因为华夏这片土地,足够供养太多人了!

    物华天宝虽然是夸词,可却也一定程度上是事实!

    “终究还是民智未开啊!”

    “同时相对于大明的疆土,人口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

    朱允默默想着,在此刻他才认识到,什么叫任重道远,而更认识到,以往的想法多少有些幼稚。

    大明的问题,并非是技术上的问题,也并非是钱上面的问题。

    而是来自根深蒂固的小富即安思想,来自源远流长的官本位思想,更是来自广袤无垠的中原大地!

    走在前往澄城县的路上。

    朱允思考了很多,同时对于大明的前路,也看得更为透彻清晰了起来。

    而就这么想着。

    长长的路走到了尽头,一个不算高大的城墙出现在朱允眼前。

    土黄色的墙,周围加固着一个个水泥结构的墙体。

    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但对于澄城县来说却是一个十分划算的举措,不用推倒城墙重筑就能增强城墙的防御能力。

    省时省力。

    澄城县的城门处,人来人往,有乡下进城的村妇,也有穿着绫罗绸缎出城游玩的千金。

    不时还有一只人马繁多的商队。

    对于一个小县城来说,能有这般境况,已算是不错。

    “站住!”

    “尔等何人?”

    朱允一行正打算入城。

    但却被周遭的士卒拦了下来。

    宋忠眉头一皱。

    但却没有发作,而是转而一副笑脸,和气道:“各位军爷,不知道拦住我们,所为何事?”

    “其他人进出城怎么就没事?”

    士卒没好气的翻了翻白眼。

    用自己手中的长枪杵了杵地。

    说道:“就你们这生面孔,还一个个长成这样。”

    “我要是不盘查你们,那不是玩忽职守吗?”

    澄城县不大。

    在这儿守城的老卒早就已经熟悉了大部分居民,有些人只需要看一眼就行,但朱允几人却是生面孔。

    自然要上来盘查一番。

    “可有路引?”

    士卒继续问道。

    宋忠听后,刚要从怀中拿出早就伪造好的路引,但正在此时,却听到朱允忽然说道:“无有路引。”

    “吾等自应天府而来。”

    “想要考察澄城县,在此处开办工厂。”

    “可否进城?”

    朱允这是打算试探一下,现在大明的路引制度是否还依旧存在,更是想看看,当一个小城的守城老卒听到工厂后,会有什么反应。

    或者说,知不知道工厂的存在?

    宋忠见朱允先一步说话,顺势将自己的手收了回来。

    转眼看向老卒。

    “工厂?哇,竟然是京师来的贵客!”

    “快请,快请!”

    “说起来,咱家里那个小儿子,最喜欢读的就是拿什么《百姓日报》了,里面就有提到这什么工厂。”

    “据说这里面生产的东西,可都是好东西!”

    问过诸多百姓,朱允终于在此处,找到了一丝朱允带来的痕迹。

    百姓日报当真已经传遍了整个大明。

    在这陕西布政使司偏远之地,虽然消息不能实时,但大家却都知晓,等回京城之后,定然要好好把控报纸这一大杀器!

    这玩意儿的杀伤力,在这个时代,比自己想象中还要大!

    “不需要路引?”

    朱允浅笑道。

    老卒摆了摆手。

    说道:“现在哪儿还在乎什么路引啊,只要不是看上去太可疑,都不会去查了。”

    “不过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

    “诸位贵客,烦请配合一下,将刀兵之类的东西,留在此处吧。”

    “城内可不允许有这些东西。”

    老卒眼尖,一眼就看出来朱允身后的几个人不是好惹的。

    所以才会过来排查。

    而听到朱允的外地口音之后,这才打消了怀疑。

    应当不可能是本地的盗匪,至少不可能是陕西周遭的,听上去的确是应天府那边的口音。

    而京师的百姓,哪儿有什么必要当盗匪?

    那日子过得滋润着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