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章 欺君罔上,该当何罪? (第2/3页)
> 假得离谱。 编故事都不认真的感觉! 当咱没上过战场吗? 就算没有上过战场,只要人不是傻子,都能轻易判断。 但老朱没有急着表态,因为这份捷报,虽是许东江所写,却有着朱允的签名。 这就很值得品味了。 最大的可能,就是儿让许东江编了一份假的捷报,送到他的手中,由他签名之后,再呈交上来了。 可是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饶是以老朱的心计,也想不通了! 黄子澄听得老朱问,忙道:“陛下,捷报上有太孙殿下的亲笔签名,微臣以为,纵然许东江胆大包天,瞎编战报,但太孙殿下一定不会欺骗陛下的,臣请陛下立即降旨,嘉奖太孙殿下及新军。” 此言一出,朝堂上立时静得可怕。 捷报大家都看了。 谁都知道上面有太孙殿下的签名,但谁都没有说。 这件事怎么看都透着怪异。 即使抛开内容不说。 若是太孙殿下要请功,应该是他自己写。 即使请人代笔,也是以他的名义。 哪有以嘉兴知府的名义发捷报,自己却又以太孙之尊,在上面签名的道理? 这于礼制也不符啊! 他们当然不知道,朱允指挥军队打完仗,又无意中问话,套出许东江与黄子澄的关系之后,便急着睡觉去了。 他太累太乏,休息要紧啊! 第二天一早又要领兵去攻打松江府城,哪里顾得上写什么捷报。 再说,当时朱允心中已经有了全盘的计划,决定等占了松江府城,将倭寇和反贼都驱逐出去之后再说。 写捷报启奏朝廷的事,急什么急呢? 后来看到许东江呈上来写好的捷报,他便随手签了一个名字。 至于合不合礼制,我忙着带兵打仗呢,管他那么多干嘛? 黄子澄也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但他断定,这封捷报,一定是假的。 多半是许东江的手段。 反正他事后可以说,这是太孙殿下逼自己写的。 这一招高啊! 没想到,这个许东江,办事如此尽心尽力。 也许此事会连累到他,但他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将朱允拉下诸君之位。 无愧我辈读书人风骨! 这便是黄子澄心中的脑补。 可越是如此,他越要让皇帝陛下表彰朱允。 给的赏赐越多越好。 于此一来,待到朱允战败,那陛下的怒意,也就会更盛。 相反,或是现在就认定捷报是假的,无非也就是下旨斥责一顿。 令其以后不可以再假传捷报,虚领军功。 不痛不痒,奈何不了朱允,还不如以假当真,以此来激怒陛下。 想到这里,黄子澄又接着补充道:“金陵百姓,一直人心不稳,忧心前方战事。” “更有好事者四处造谣,惑乱人心。” “微臣以为,应将这封捷报晓喻全诚,以安定人心。” 他是想将朱允放到火上烤。 现在公布出去,将来战败的消息传来,那朱允就会立即成为千夫所指。 黄子澄的话音刚落,冯胜便马上出言反对。 “太孙殿下年幼,乃是初次领兵,难免好大喜功,急于讨陛下欢心,再受小人蒙蔽,才在这封假捷报上签名。” “若是将此捷报公之于众,便是置太孙殿于风口浪尖上,将来战事若是不顺,百姓们会如何看?” “此举于太孙殿下声望有损,切不可为之。” 虽说冯胜也对朱允很不满。 特别是对他斩杀李景隆之事。 毕竟,他与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还有些交情。 而且,同为淮西勋贵,难免兔死狐悲。 但他素来公私分明。 不愿在这种事情上,对别人使阴招。 事实上,此次从各卫所抽调前往松江平乱的数十支军队,故意拖延时间的事,冯胜并不知情。 只是那些统兵的将领,大多与他,或者与傅有德等一干勋贵有旧,曾经是他们的部下。 对李景隆被杀之事愤愤不平,又自认为这样做,一定迎合了他们的心意。 便都尽皆似心有灵犀般,不约而同的拖延出征的时间,减慢行军速度,以此来宣泄不满。 黄子澄当即反驳:“胡说,世所周知,太孙殿下乃天纵之才,虽仅七岁,聪慧却胜过常人万倍,他又怎么会被jianian人蒙蔽呢?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