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九十一章 跨国投资 (第6/6页)
。 这一年实际利用外资是两百七十亿米国币,几乎是上一年的两倍。 在市场的诱惑和政府的鼓励下,跨国公司开始狂热的投资华夏。 在这么一种情况下,科达公司的总裁费学德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 “只要华夏有一半人口,每年拍一个三十六片装胶卷,已经足以将全球影像市场扩大百分之二十五。 华夏每秒多拍五百张照片,便相当于多了一个规模等同于岛国和米国的市场。” 用人口乘以某一商品,从而计算出华夏市场的规模。 这么一个换算公式,看起来十分的简单粗暴。 所有的跨国公司进入华夏国家投资,用的都是这么一个算式。 不过事实告诉他们,这是不严谨的,这是要吃亏的。 很多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最后都亏损了。 至于原因的话,那就是他们没有适应华夏的经济市场。 在今年,肯德基第一家特许经营店将在新安开业。 宝洁一口气在华夏,建了四家公司和五家工厂。 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公司安霍伊泽公司,用一千六百四十万元购买了华夏最大的啤酒公司,青岛啤酒百分之五的股份。 诺基亚开始向华夏提供gsm移动电话,花旗银行把华夏区总部从香港搬到了上海。 从这些跨国公司的投资中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十分看好华夏的市场。 这对于整个华夏的经济而言,是有很大推动作用的。 李兴文知道外资的大量涌入,有很多层面的解读。 就宏观环境而言,进入第十六个改革年份的华夏,已经越来越吸引国际资本。 特别是去年,市场经济的体制目标得以确认,政府放宽了外资进入的很多限制性政策。 日渐市场化的投资环境,当然受到了国际资本的信任和青睐。 就政策方面而言,吸引外资被认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捷径。 因此外资企业在很多地方,开始享受到了超国民的待遇。 其中一个被普遍采用的税收政策,那就是三免两减半。 外资企业在创办的前三年所得税全免,后两年则减半。 在很多地方减半政策,更是从企业开始获利之年才被执行。 在所得税征收比例上面,合资企业的税率是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三十三。 这一个数据,国内企业被征收道百分之五十五。 这么一种巨大的差距,刺激了国际资本对华夏市场的兴趣。 同时,出现了很多假冒外资企业,进行合理避税。 李兴文看完之后,轻轻的放下报纸。 他知道从今天开始,整个华夏的经济市场将会发生重大的改变。 外资的进入,带来好处的同时,自然有弊端的存在。 这些国际资本进入,将会对华夏每个行业造成影响。 之前存在的那些小型民族企业,会因为国际资本的进入,彻底消亡。 李兴文清楚的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想要发展的话,就必须把市场给做起来。 小型民族企业,自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国际资本的投资,会盘活整个行业。 整个行业盘活了,那么它的市场就会逐渐扩大起来。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是十分合理的选择。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小心外资企业。 有的外资企业,就是冲着投资来的。 而有的外资企业,是冲着垄断来的。 这样的外资企业,是绝对要小心的。 华夏的民族企业,在这上面吃了太多的亏了。 李兴文成立法务部,就是为了避开这些危险。 这样的事情,李兴文知道现在担心的话,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只能是水来土挡,兵来将挡了。 从山现在有飞龙在的话,对外资的吸引力应该是不小的。 想到这里,李兴文直接拨通了秦国才的电话。 “秦市长,最近在忙什么?”李兴文笑着问道。 秦国才语气中带着一丝疲倦,“主要在忙三角债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就能进一步解放从山的经济发展了。” 关于这一件事情,秦国才并没有过多的隐瞒。 要知道三角债的解决办法,是李兴文提供的。 这件事情的进度,告诉李兴文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李兴文笑着问道:“情况如何?” “有所起色了,相信再过一段时间,大部分三角债都能得到清理。” 说到这件事情,秦国才十分的高兴。 如果没有李兴文出谋划策,这件事情不会这么轻易解决。 李兴文点了点头,“这样是最好的,从山的经济发展越好,对飞龙的好处越多。” “这我可不认同。”秦国才说,“飞龙发展的越好,从山的经济才会越好。” 李兴文哈哈一笑,并没有争论这件事情。 “秦市长,我觉得你在关注三角债的同时,还需要关注一件事情。”李兴文认真道。 听到李兴文语气如此认真,秦国才顿时严肃了起来。 “是什么?” “外资企业。” 听到李兴文这样说,秦国才的眉头顿时就皱了起来。 关于这件事情,秦国才其实早就已经知道了。 国家方面对于外资企业的优惠,很早之前就发到了各个省市。 对于这些优惠,秦国才只能说力度是真的大。 光是这个三免两减,很多国企都没有这样的待遇。 秦国才之所以没有关注,就是因为飞龙。 有飞龙在的话,外资企业在从山并没有那么吃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