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孙可望!绝境翻盘!_第二百六十七章 吴三桂的名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七章 吴三桂的名单 (第1/3页)

    吴三桂此言一出,周围的吴藩文武们都纷纷点头。

    孙国主的跟斗才栽了几年啊?要是吴藩不防一手实在是说不过去。

    与其到时候后悔,倒不如现在就借缅甸人的手一不做二不休,一次性全杀个干净!

    汪士荣见状也长叹了一口气,缓缓开口道:“群臣的确可杀,很多小人也该杀!”

    “只是皇上身边也有一些可用之人,王爷万不可让缅人全杀了。”

    “那是自然。”吴三桂点头道:“老师在昆明时便建议我留下黔国公沐天波。”

    “这些日子我与马宝等人仔细地详谈过,从他们口中得知总兵魏豹、王升、王启隆、邓凯四人皆乃良才,故此孤想让缅王留下这五人。”

    沐天波这位黔国公的身上有着沐家三百年来的威望和人脉,在各地土司中声望甚高。

    无论在谁那里都吃香,孙可望看重他,李定国依仗他,在东南亚各国眼中这位黔国公也地位超然。

    所以洪承畴便建议吴三桂留下此人,助力其稳定云南局势。

    原本洪承畴只愿意留下沐天波一人,只不过吴三桂思索再三后,又决定多留王启隆四人。

    所以在给缅王的名单上,又添上了王启隆四人的名字。

    这份吴三桂的名单将决定南明群臣的生死。

    只不过和孙国主昔日在安龙因为密诏之事怒杀十八位南明大臣,制造了名扬天下的十八先生案相比。

    咱大明的群臣在洪承畴和吴三桂的手中莫说是杀十八个人了,连活十八个人都不行。

    加上沐天波,吴三桂的名单上只有区区五人可活!

    其余南明大臣们,都得死!

    “王爷,不如多留一些人吧。”汪士荣继续开口。

    吴三桂要杀这么多南明大臣,虽是借缅人之手,但仍然会被天下人评击为尔朱复生,董卓再世啊!

    孙可望昔日杀了十八位大臣,便被世人指责为乱臣贼子,臭名昭著。

    吴三桂每杀一人,他的名声便臭一分,这么多人杀下去,那自己的王爷岂不是要臭名昭著了?

    不行,不行,绝对不行!汪士荣的心里直摇头。

    “多留无益。”吴三桂缓缓道:“沐天波贵为黔国公,本王自有大用,孙可望昔日都需要借助他在云南的声望,本王以云南起兵,对这位黔国公自然得以礼相待。”

    “王启隆四人身为总兵,素有才能,可为本王冲锋陷阵,建功立业。”

    “又人品不错,深得马宝等人赞赏,自当留之。”

    “而其余诸臣,就像崇祯朝的那些衮衮诸公一样,尸位素餐,毫无作用。”

    “又精于算计,令人不胜其扰。”

    “孤乃大明官军,对此早已深受其害,不像孙可望和李定国这些流贼出身的人,还不知其中利害。”

    “有孙可望的前车之鉴在此,孤又为何留他们?”

    汪士荣闻言哑口无言。

    吴三桂可是大明官军出身,在咱大明的体制内混过十几年的!

    对咱大明朝衮衮诸公的德性还不清楚吗?

    洪承畴昔日在体制内也是深受其害,

    一个偌大的大明朝都不够衮衮诸公祸害的,后面只剩下了一个云南又被祸祸完了。

    不同于留他们一命的孙可望,也不同于依仗他们的李定国。

    吴三桂和洪承畴昔日就品尝过了苦果,所以大明官军出身的他们决定――杀!

    “好了,本王主意已定。”吴三桂对使者道:“速去阿瓦,让缅王完成这两件事情。”

    “如若不然,本王必当率十万大军,踏平阿瓦,剿灭缅甸这个蕞尔小国。”

    使者闻言连忙带着吴三桂的书信往阿瓦而去。

    和李定国和白文选相比,吴三桂无疑有底气许多。

    除了兵力和后勤上的优势外。

    还有一点,那就是在吴三桂的心里他并不是真正地在意永历的生死。

    在李白心里,永历这个皇帝得不到和死亡这中间的意义相差太大了。

    但是在吴三桂的心里,永历这个逃跑天子他一旦得不到,那么永历和死了就没什么区别!

    所以双方的决心就完全不同。

    李白二人救驾他们怕永历死。

    但是吴三桂接驾虽然也怕永历死,要是却不至于因为怕永历死而放弃接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