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二章 风雨飘摇大清国 (第1/2页)
四月初,颜维星带领大军返回沈阳,在沈阳周边安置俘虏。 并且开始安排旗人俘虏以沈阳、辽阳为核心,在周边开辟土地,建设农庄,为下一步经营辽东打基础。 这些俘虏虽然人数不多,但是集中起来开垦土地、搞水利设施、修建道路桥梁等等还是可以的。 而且兰芳的国策就是要充分挖掘发挥辽东地区的生产潜力,将来移民充实这里的人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不打好基础,将来移民也不容易。 现在有那么多免费劳动力,难道让他们闲着吃白饭? 顺便,颜维星进一步要求朝鲜方面提供农作物的种子,提供各类农具,并且向朝鲜订购了一批粮食。 朝鲜方面得知兰芳的盛京攻略大获成功之后,举国欢庆。 李祘高兴之余,前往朝鲜太庙,向数代先辈国王通告【沈阳光复、鞑虏三陵被毁】的消息,认为朝鲜的国耻时隔一百多年之后,终于被代表中华正统的兰芳政权雪耻了。 之后,争论不休的时派、僻派大臣前所未有的就【向兰芳国请为藩属】这件事情达成了一致看法,李祘遂决定派人前往长沙,向兰芳大总统赵学宁请为藩属国,结束屈辱的【臣服鞑虏】的历史。 终于,终于,终于! 朝鲜又可以做中华正统的小中华了! 使者出发之后,汉城欢庆三日,解除宵禁三日,君主大臣与民同乐。 与此同时,大家纷纷将一切代表清帝国的东西都拉出来摧毁,一切带有清帝国年号的文章、表奏、圣旨也被拿出来摧毁、焚毁。 官员们把那些说清帝国好的家伙拉出来狠狠嘲讽、辱骂、批斗。 文人墨客们大肆书写【夷狄、鞑虏、建虏】之类的文字文章,张贴在汉城的大街小巷,肆意宣泄着被压制了一百多年的国家情绪。 在此之前,朝鲜被征服以来,这些文字都是不被允许存在的,大家只敢私下里发泄,却不敢明目张胆的宣言。 但是眼下,一切都可以继续了。 他们的怒火和情绪如火山喷发一样爆裂。 主张学习清国、对清友好的“北学派”被彻底斗倒,代表人物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全部主动辞职,纷纷离开汉城返回老家,失去了政治前途。 这一战之后,整个朝鲜剧烈转向,仿佛已经看到了兰芳席卷中原、恢复中华正统的时刻。 朝鲜人算是难得的做了一次正确的选择。 因为带清确实已经不太行了,支楞不起来了。 整个盛京攻略期间,带清压根儿就没有反应过来。 逃回京师报信的人三月底才抵达京师,在此之前,京师的弘历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盛京老家已经被扬了,已经回不去了。 他当时还在为刘墉成功办理驱赶无关人等离开京师的事情而高兴,并且推动了刘墉进入军机处的事情。 刘墉入值军机处算是办成了一件事情,暂时缓解了京师缺粮的困境,但这也只是暂时缓和,并未得到实际意义上的解决,所以京师清军当时的主要任务还是解决天津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他就是解决不了。 这個时候,京师清军的人数绝对够多。 奎林和刘秉恬统领的近四万八旗和绿营兵,明亮带来的三万八旗和绿营兵,这七万多人已经部署到了战场上,属于完成集结的战斗部队。 另外,还有最新支援抵达土木堡附近的蒙古马队三万人,还有庆桂统领的已经抵达了京师的关外驻防八旗一万五千人,这四万五千人等于是战略预备队。 除此之外,还有弘历留下来的两万八旗京营、八旗内务府部队,那是京师的卫戍部队,还有弘历的皇帝卫队,算是弘历的家底子。 剩下的还有整个朝廷目前紧急整合起来的十万人左右的民夫、辅兵队伍。 目前这个人数还在增加,这些人里面的强壮者已经被编入了绿营序列之中,正在紧急训练,一旦情况紧急,就算是炮灰也要投入战场。 而随着时间推移,还有更多的京师周边的壮丁会被编入绿营之中成为炮灰,所以这个数字还会不断的增加。 如此算来,整个京师地区,清军已经集结了十三万左右的战斗部队和十万人以上的后勤、预备部队,不可谓不是兵强马壮的局面。 尽管如此,这支人数强大的足以消灭掉这个时代带清周边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还是无法对一座小小的天津城造成有效的威胁。 奎林和刘秉恬真的已经竭尽全力了,他们一人攻打天津城,一人试图截断兰芳海运,不断尝试攻击海上与河道内的兰芳战船,但是效果非常差,损失很大。 他们手上的绿营兵已经消耗殆尽,不是死了,就是受伤了生病了失去了战斗力。 因为没有绿营兵,不得不让八旗部队上战场送命,日夜猛攻天津堡垒,但是天津堡垒巍然不动。 城内枪炮齐发,清军每次发起冲锋尝试蚁附登城都以失败告终,军队不断折损人员,从将官到士兵,人都快麻了。 更让他们感到无奈的是,他们已经用尽了京师周边所能找到的所有黑狗和公鸡的血,现在他们已经找不到黑狗和公鸡了。 血都撒完了,整个天津城墙上到处都是血渍,人血狗血鸡血混在一起,一点用没有,兰芳军队的火枪火炮依然犀利。 奎林很无奈,刘秉恬也很无奈。 按照他们的理解,兰芳军队的命门在城内,不在城墙,不把城内帅旗毁掉,就没办法攻克天津,天津就是固若金汤。 不仅进攻受挫,他们还遭遇了寒流侵袭,一场大雨之后接着一场大雪,把清军冻病、冻伤了好多。 兰芳那边军队大部分都是南方人,本来不怎么适应北方的严寒。 但是因为提前有准备,广州方面协调地方运送了大量棉服、生姜等保暖祛寒的东西到天津,让士兵穿上厚实的棉服,戴着帽子、手套,穿上暖和的棉鞋,每日还能喝姜汤祛寒。 所以生病的人还真不多。 再加上他们守城,住在城池里面,每个士兵完成轮班任务之后都能进入房屋里取暖住宿,就算是顶在城墙上的守军也有足够的暖炉、姜汤、热饭热菜供应。 吃得饱,穿的暖,所谓的不适应也就慢慢适应下来了。 在此过程之中,李闯还严格遵循了兰芳军队内部的卫生条例。 一旦发现咳嗽流涕的士兵,立刻送到隔离大营里面,与大部队分离开来,断绝传染途径,所以入冬以来,兰芳军队的战斗力保持得很好。 而与之相对的,清军那边就不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