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四百六十七、六百士子哭太庙,太上皇御驾亲征 (第1/3页)
周国趁人之危北伐一事,做的相当隐蔽。 以至于东西两路大军进入了淮北以后,临安城内消息才渐渐传开。 初听此事,周人心情复杂。 齐周两国虽是敌国,但并无大仇,甚至因为近年来淮北兴盛,两国私下交流频繁造就了商界许多‘利益相关’人士。 但周国与金国来说却是国仇家恨! 临安如今也是人口七十余万的大城,其中将近六成,都是当年丁未时从东京、中原逃来的官员、富户人家。 有多少人的亲眷死在了金人手中。 再者,太上皇及众多妃嫔皇嗣被金人所掳,一直被众多有志文武官员视为奇耻大辱。 齐国崛起后,对周国是一个威胁,但金国.那更是许多周人恨不得犁庭扫xue的仇敌! 是以,此次齐金夏三国混战,朝堂主流意见最希望三国互相削弱,但民间则更希望齐国能在绝境中扛住金夏围攻。 齐国若能让金夏吃瘪,也算是帮他们出了口恶气。 但不管是朝堂还是民间,都未设想过周国会主动偷袭,从背后给齐国来一刀。 此事以感性来说,是汉家阋墙,帮凶狠异族对付同为汉家苗裔的齐国。 以理性来说,周国帮金夏灭了齐国,日后周金之间再无缓冲地带,无疑引狼入室。 但腊月初二,周军北伐的消息传来后,周国朝堂却离奇的保持了缄默。 毕竟事已至此,再说旁的也拉不回出征大军了,再者,此次北伐能做到如此保密,绝对脱不开周帝、秦相等人的谋画实施。 既然是皇上和秦相想要北伐,这份意志谁还敢忤逆? 除此外,还有一个众人都没有说的原因反正已经出兵了,淮北利益巨大,此时都站队,日后也好分润些利益。 但这般局面下,依旧不乏‘没眼色’之人。 御史中丞赵鼎,于初三朝会一参兵部尚书王庶、大理寺卿万俟‘私调’将士,擅启边衅;二奏大理寺无故羁押淮南经略陈伯康. 这两件事明面是在参劾王庶和万俟,事实上直指幕后主使秦会之,同样也是在暗暗指责朝廷灭齐之策。 作为拍板人,周帝自然不能背锅,秦会之当廷呵斥赵鼎之后,以‘不敬’之罪将其收押。 赵鼎被金吾卫拖出垂拱殿前,恸哭劝谏,‘胡虏狼子野心,周齐唇齿,齐亡必伤周,不可灭齐.’ 可这般疾呼,并未改变周廷态度。 只不过,相比平静的朝堂,民间反应却大了许多。 初四日,齐国音律大家、在临安游历的梅瑶于居所组织诗会,因梅大家出身齐国,近日又周伐齐之事甚嚣尘上,当日前来的士子远比平日多。 梅瑶甫一露面,众人便发现她神色比往日要憔悴许多。 想起近日事件中大周扮演的不光彩角色,大伙不由暗暗叹息。 席间,有过在淮北旅居经历的士子顾云棠曾道:“梅大家,听说你与那齐国楚王相交莫逆,以大家观之,此次齐国危局,楚王可解否?” 闻言,梅瑶失神片刻,俏丽脸庞浮现一抹黯然神伤之色,低低道:“小女子此处只品风花,莫论国事.但当年妾身行经淮北时,却偶见楚王一词.” “哦?何词?梅大家能否吟来.” 当即有人追问道,梅瑶稍一沉吟,挤出一丝强笑,道:“也好。” 说罢,梅瑶轻扫瑶琴,淙淙之声如清泉流水,顿时让室内安静下来,这才轻启檀口唱道:“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梅瑶如今能名冠齐周,少不了齐国楚王以及各位大儒的追捧,但其自身条件和音律方面的极高造诣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不过,梅瑶今日一开口,却一改往日软靡嗓音,无论琴音也好、曲调也罢,清晰蕴含了悲愤不屈,又隐有金戈铁马之音! “丁未耻,犹未雪。汉儿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rou,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厥!” 一曲唱罢,余音袅袅 但听众们却表情各异。 此满江红,以词言志! 便是被大周口口声声唤作伪王的楚王,都未忘记十几年前丁未之耻,可大周朝堂呢?早已熏醉在了江南水乡中 如今,人家楚王为一雪汉家前耻,以一国之力抗金夏两国夹击。 咱大周不说帮忙吧,竟还趁机偷袭人家后方! 要点碧莲吧! 不少人因周人这一身份而羞愧。 当日傍晚,这场诗会早早散场.不是梅大家的曲不好听,只是大家忽然都没了玩乐的心情。 走出梅瑶居所,心中憋屈难言的顾云棠忽然转头往东而去。 有同伴惊异,道:“顾兄,你家在西,何故向东?” 顾云棠驻足回头,却道:“我大周之耻,乃金国所予,如今大周和金夏联手,不啻与虎谋皮!我大周危矣,我要去太庙,告知太祖皇帝!” 他这么一说,正需情绪发泄的众士子犹如找到了宣泄口,呼啦啦跟了上去。 大周太庙也是柴氏宗庙,里面供奉着周国历代先皇。 太庙位于宫门外左侧,顾云棠等人自然进不去,他们便买了香烛贡果,就在太庙对面的长街上摆案祭拜。 如此稀奇一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