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百零九、勿谓言之不预 (第3/3页)
id='gc2' class='gcontent2'> 明摆着朝廷是不愿意得罪天下士人,只给了他一个含糊不清的命令,一旦处置不当,自然由他这名知府背锅。 事后统计,士子和亲军各有数十人受伤。 随后久等不见人,朱春干脆跳上驿馆门前的上马石,大声痛斥‘寻访’这一耻辱政策。 五月十二日,就在两方争执不下之时,蔡州五日谈突然又刊一文。 恼怒归恼怒,但事情还要办,不然,这口锅他就背定了。 五日谈以整整两版的版面,详细介绍了‘五四事件’的前因后果,在赞扬了士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胸怀后,同时质疑了高居庙堂的吴尚书事发前为何不肯接见士子! 一时间,天下舆论沸反盈天。 据说,这位小满是侯爷数年前从贼人手里救下的孤女,师从镇淮军亲兵营营正沈铁胆、侯府客卿大宝剑两位名师。 而普通百姓是轻易不敢质疑国政、抗议官员,但学生士子却可以! 总之,当今士人特殊乃天下公认,优待士人是绝对的政治正确。 作为事发地,项城自然被当做了重点排查地区,来自东京城的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中低级官员近半数留在此地。 舆论权的争夺,快速反应也是一大优势。 而前者一腔热血亟待发泄,又占了人数优势,双方竟打了个旗鼓相当。 他们有蔡州士子的胆魄,可驻在项城的中低级官员却没有吴尚书的底气.后者一见‘严惩国贼’四字便慌了神,当即命令护卫亲军驱散士子、夺了那吓人横幅。 朝堂诸位大佬也知道,如今天下瞩目,这帮士子打不得骂不得,实在不好办。 陈州知府发觉不对劲后,已第一时间向朝廷请示该如何处置 但陈州去往东京,一来一回少说五六日,且匆忙间朝廷尚未能议出章程,自然无法及时给陈州准确指示 五月初九,已有临近州府近千人汇聚项城外。 此恶政不除,民心难安。 冲冠一怒,徒步百里的书生意气士子们不缺,但这般大的人口聚集,吃、喝、住都是大问题,仅靠热血无法解决。 吴维光知晓蔡州府衙不会向着自己,当日便写了折子派人急递东京.只要朝廷出了处理士子的旨意,此事的谁对谁错就不用争论了。 于是,五月四日这天上午巳时左右,士子们和早已严阵以待的军士迎头在驿馆前院撞上了。 此事可大可小,怎么定性成了关键。 ‘值此国家多事之秋,项城惨案,骇人听闻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但见不平事,何惜七尺身!我蔡州三百士子即日同去项城,声援同窗!我辈饱读诗书十余载,成仁取义,正在今朝!’ 国事岂能以简单‘荣辱’判定是非?如今大齐西北不稳,南有大敌。不与金国结好,如何坐得稳这半壁江山! 还好,驿馆内尚有随行鲁王亲军百余人。 可这些小有田产的人家,便是压扁又能榨出几两油? 被蔡州五日谈揭露了‘寻芳’真相后,但凡三观正常之人都会觉着屈辱,再就是担忧谁家无妻女? 万一哪天自家妻女被寻访使相中怎办? 驿馆外,早已围了个水泄不通。 尤嫌不解渴的京官们慢慢开始对中小地主、商户动手,发展到现在,项城县内略有家资的人家,几乎被讹了个遍。 负责在外维持秩序的蔡州衙役见势不妙,果断开溜. 他们走了落个干净,但驿馆内的吴维光、孙昌浩等人却无处可逃。 项城百姓怨声载道,可项城知县已因莫邵宏一事下了大狱。便是陈州知府也不敢得罪这帮饿虎饥鹰,唯恐自己被当做了替罪羊。 为避免处理不当落人话柄,朝廷给陈州知府的旨意只有简单几字:限期驱散,妥善处置. “我妥善你妈!” 政策出于朝堂,而皇帝则是大齐朝堂的象征。 还有没有天理了,还有没有王法了! 五月初九,颍川陈家名士陈景安发表署名文章,标题相当惊悚:试问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这是标题,也是提问。 可作为读书种子的士子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官员、亲军联手殴杀! 求告无门之下,项城百姓只得向满天神佛祈求这些官老爷赶快回京。 吾有一言,陈州文武诸公且记在心间:何人敢害士子性命,本侯必取其项上人头,勿谓言之不预也!’ 报纸一出,聚在项城的士子当即把心放进了肚子里. 接着奏乐接着舞. 有路安侯为咱撑腰,还怕甚! 继续闹他娘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