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北宋与政治正确 (第2/2页)
br> 并在后来狄青被牵连“公使钱案”时,站出来据理力争力保,才让狄青得以身免。 结果尹洙因此事又被贬到了均州,最终病死。】 〖郭进不说了,杨业的死是真的可惜,这位原本在北汉就很出名还被特意赐了刘姓,降宋以后按理来说是最熟悉辽国的人本该大放异彩才对,结果高粱河赵二卵子都被吓没了,最终使得杨业死的这么憋屈。 赵二:捏了一把王炸我就是要单出一个3,诶,就是玩儿~ 赵老二属实是把政治玩儿通透了,拉一批打一批,外面那批打不过就在内部找一批拉出来打。 这样说北宋后来那个鸟样倒也能理解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主将都要在文官面前当狗了那大家还拼啥命啊,让士大夫写檄文骂死敌军得了。 士大夫选择了和谈,效果拔群!士大夫使用了岁币,效果拔群! 李世民:将弱,则军不严,帅无威,吏卒各行其是,陈兵自乱,陈兵纵横,乱也。 兄弟好文采,赞了。〗 汉长安将军府中,张飞微微睁大眼睛,然后低头看了看自己手上写着的“这还带个鸟兵”,略微脸红了一下。 他倒是不在意言语直白为后世见,但眼看着后世对那唐皇随口所言的赞赏… 随手把纸条揉成一团,好似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摇头道: “说来说去这不就是纸上谈兵?读了点书莫非个个都当自己是孙子了?” 对张飞这话自然没人有意见,毕竟无论是汉中还是雍凉,亦或是去岁的远征凉州平乱,处事皆可称善。 而且如今殿中勿要说诸位军师,就连糜竺简雍也是上过战阵的,即便是张仲景这么多年走南访北,亦是长于见识而极少务虚。 庞统敲了敲桌子委实不客气道: “后世说这宋兴文治,此前谈及唐时亦说这宋好修兵法,我还以为其人必有高见。” “孙子兵法开篇有言,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开篇之言都难做到,更遑论有何为!” “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马超也赞同道:“与其说是以文驭将,不如说是以文奴将也。” 他读书不少,只不过平时不太显露,此时骤然发表意见也引得众人皆尽侧目而视。 孔明则是轻叹一声,觉得此前对宋的一些不解也都有了解释: “先是重文轻武,再以和代战。” “难怪这宋,国富民贫苦而军不强……” “那是,钱都用来给敌国结兄弟之好了呗。” 张飞满脸嫌弃,言语中的酸味惹的孔明无奈: “翼德又不在那宋为官,何至于如此计较?” 张飞一本正经道: “俺是为那同为武人奋死杀敌者不忿也。” “兵者,须亲身临阵与敌性命相搏,生死决于一息……” 说到这里张飞叹口气说不下去,孔明倒是明白翼德的意思。 士卒上了战场那便是将性命交托给了袍泽、主将,性命相抵只求一胜,以全保家卫国之志。 结果这宋与敌寇称兄弟,送民脂以求欢心,奉国财以安豺狼。 既如此还要这些将士作甚?干脆接近猜测以示对兄弟之赤诚也,多好? “还好,这宋读书人多,有识之士亦多矣。” 鲁肃感觉自己舒心了少许: “这尹洙可谓真君子。” 张飞一边点头赞同一边将手上的纸条重新写好,然后投入了光幕中。 〖张飞:赵大可千万勿要再瞎了眼。〗 汴梁殿中,赵匡胤磨了磨牙。 虽然知道张侯这是在好心提醒,但为什么读起来就是有点窝火呢? 而且完全不想道谢是怎么回事? 犹豫再三,赵匡胤伸手在石桌上写道: 〖赵匡胤:文皇帝之言朕自当谨记,引以为警〗 至于唐太宗说什么叫他陛下之类的想都不要想……毕竟谁还不是个天子了? 暂且将这些事抛到脑后,赵匡胤将注意力转移到光幕上去,随即便笑道: “今日果有所得……这杨业,应当便是那刘无敌。” 赵普回想了一下此前看过的资料: “刘无敌……便是那刘继业?” 赵匡胤点点头道: “依朕所观,如今北汉可称凭借者唯二,一曰坚城,一曰猛将。” “二者若除,则北汉自可不战而下。” 赵匡胤这么一说也令赵普感慨: “北汉国君刘继元乃无能之辈,却有太原坚城阻我宋北上,还有战契丹得无敌之名的刘继业,真乃……” 事实上赵普觉得称这刘继元“无能”都属于赞誉了。 因为在刘继元继位之前,北汉能称凭依的,应该与四个。 猛将刘继业、猛将郑汉、坚城太原、吐浑军。 之所以现在仅剩两项,那就要问北汉国君刘继业了。 继位之后听信谗言斩杀猛将郑进,过了两年又与官宦合力阴杀吐浑军统帅卫俦,使得吐谷军的军心瓦解。 无怪乎南唐之事还没结束呢,官家已经在准备粮草军械为进攻北汉做准备,这确实乃千载难逢之良机。 “无妨,北汉非朕之敌也!” 赵匡胤异常肯定道。 他还记得那贞观君臣说的火炮。 火药制备不算麻烦,至于炮身他也寻工匠旁敲侧击问过,结论便是铸钟匠或许能做,过年前已经令皇城司搜寻熟手钟匠。 而且,即便这火炮难制,那也还能寻诸葛武侯问问怎么破城,他可是还记得去岁武侯送与后世的登临长安图。 长安与太原虽不能比,但那毕竟是诸葛武侯。 总之,如今面对北汉的太原坚城,赵大觉得自己祖宗们有的是办法。 郭进本就是猛将,而杨业的“无敌”之名也正是于雁门关大破契丹所得。 如此一来,只需攻灭北汉劝降杨业,那北伐取回燕云十六州便近在眼前了。 “议和苟安之事,必不复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