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14章 头风是传统 (第2/3页)
生活须通风的简单道理告诉他,火药之燃亦需气也。 此刻阎立德恨不能光幕赶紧散场,他要赶忙回去尝试一番。 因为他有预感,武侯所说很可能是真的。 李世民听的不是很懂,但眼看阎立德如此激动也知定是紧要之事,于是也堆出笑容点头称赞: “善。” 随后想起一事追问道: “既得武侯提点,可有报之?” 阎立德赶忙点头: “铭武侯火炮火药提点之恩,臣以五雷署火药配方谢之。” 李世民这才点点头道: “那便好。” … 孔明伸了个懒腰,看着面前本子上记载的密密麻麻的文字,脸上露出一个笑容: 与这阎立德之交流,果受益匪浅也。 同时也暗暗咋舌这唐之富裕。 如今玄德公虽一路连胜,但还未进中原得膏腴之地,故而麾下粮草、盐糖、纸铁锦煤等皆需精打细算。 铜连用作铸钱都不太够,铁需铸刀兵农具工学器件,自无余裕如那唐动辄消耗数百斤铸炮,拉到青海试其成色。 去岁虽知火炮之利,但受限于物资的捉襟见肘,孔明也只能用有限的铜铁铸造小炮尝试,反复验证猜想。 在孔明看来,方才与这阎立德交流可谓是久旱逢甘霖。 唐朝在青海之战当中简单粗暴试出来的最好用的炮型,阎立德皆毫不藏私统统告知。 孔明自己此前铸炮时的一些天马行空的猜想,阎立德皆要去验证。 末了这阎立德还赠送了几份新的火药配比,据说乃是转研火药之有司的成果。 “唐之君臣,皆良善也。” 孔明叹息道,随后觉得自己好似忘了点什么: 一开始因何谈到这火炮的来着? … 汴梁当中,赵匡胤头一次庆幸安排了多个小黄门抄录记要,否则方才这诸葛武侯与阎立德那又快又密的交流,定然会有所遗阙。 但随即便又有点烦恼: 唐太宗说好的要教他那“盛唐神威炮”呢? 结果后来净忙着与那武侯交流了,他根本插不上话! 再一回头便是与赵普的大眼瞪小眼: “则平可知,朝堂中可有懂这兴宋神威炮之人?” 赵普在心里赞叹了一下官家的改名,随即便肃容建议: “陛下或需重振工部,或需祛将作监之寄俸官。” 作为赵匡胤的得力助手,赵普对如今朝廷的有司结构自是清楚得很,简单来说就是大处承唐,细处按需修改。 比如虽设工部,但职权实际上被三司瓜分。 比如虽同样有设将作监、都水监、司天监,但基本上都有名无实。 而这几個地方如今稳坐不动的皆为寄俸官,真正做事的职事官反倒又调动比较频繁,因此基本皆形同废也。 就赵普所知,如今工部、将作监、都水监、司天监等能负责的最重要的事大概也就只有祭祀了。 让其试制火炮?赵普心里摇了摇头。 赵匡胤对此自也是心知肚明,一时间便多有踌躇,说实话单看那李卫公说的火炮威力,让他将其交予工部或将作监,他也不放心。 眼见官家为难之模样,赵普相当善解人意,干脆建议道: “不若二事并举,立工院以试这火炮,由皇嗣担……” 话还没说完,赵匡胤便已下定决心,摇头道: “如此恐有滥官之嫌,当肃正工部,以为兴宋神威炮之作。” 赵普应承了下来,心中倒是回想后世评官家“勤俭不喜奢华”,这倒是说的一点错都没。 多半是因为那武侯与阎立德所议的火炮之议让官家略有忧心了,以铜铸炮用费可丝毫不便宜。 而若重新肃整工部也必惹得朝堂非议。 不过,官家召自己回来不就是为了做这些的吗? 想想后世对他的评价,赵普感觉头脑也愈发的清楚。 这光幕既是官家之契机,亦是他的。 与其去为赵光义善后“三度拜相”。 不如跟随眼前的官家尽事于一朝也。 君臣之间简单的交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