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13章 义务教育 (第2/3页)
,说不得便是那变法新政之功,这让赵匡胤心中都有些痒痒的了,恨不能现在便与赵普商议一下如何兴学。 程门立雪什么意思赵匡胤不懂,但看着这旧党还能再内争,便觉对这一百年后的朝堂愈发不抱希望。 而那明朝相关不懂的地方也更多了,但还没等赵匡胤琢磨明白呢,短短几句话便将北宋灭亡之态清楚的呈现了出来。 那昭烈帝麾下的军师更是总结的十分清楚,三月围京都,一岁而灭国。 一百六十余载崇文而治,最终灭的可称仓促。 辽东至此两千余里,三月而至;养士百年,竟无能死战之士耶? 赵匡胤几欲吐血。 那边赵光义早已见势不妙将脑袋缩了起来,唯怕兄长再跟他计较那“在德不在险”的旧账。 如今忍着腿上的痛楚已经十分不易了,而且方才说话不知为何又惹得兄长不快,赵匡义干脆闭嘴缩头一言不发,努力表现出来一个恭顺的模样。 “官家……” 赵普想要安慰两句,但得到的是赵匡胤摇摇头道: “无碍也。” 或因早知靖康耻之事,或因早年从军伍而学处变不惊,但总之赵匡胤在极短时间恢复了过来,甚至已经开始跟赵普商议: “看来若欲延宋,当保京畿膏腴之地,以图北伐之良才。” 赵普点点头,类似的分析早在十年前的雪夜志图天下时就已经说过,故而此时已不需赘述。 南北之别在历史上更是有诸多例子,上至汉末三国的江东偏安,下至唐末江浙富户对养西北军士的百般反对,根本不需要详细解释。 思虑罢了之后,赵匡胤蹲下身来语重心长拍着弟弟的大腿道: “若非汝两战不利,那变法之朝若能有一二强军,何至于……” 赵光义疼的龇牙咧嘴,但一句话都不敢多说。 …… 张飞匆匆又撕下一个纸条,执笔蘸墨扭头问孔明: “军师,这唐帝夸俺赤子之心。” “俺回‘二凤陛下亦必能功逾始皇’宜否?” 孔明摇头不赞同,笑道: “此处打住便是,勿要再说。” 不过孔明心里倒很是怀疑,这二凤说翼德有赤子之心,似在骂人。 但再回头看看,翼德说的两句话揭人伤疤,也有皮里阳秋之意。 眼看着张飞分外不舍的将手中纸团捻碎,孔明也是松了一口气。 他们本是汉臣,若是以孝武皇帝比这二凤多少有点不合适,恐怕因此翼德才会提到始皇功绩。 但恐怕落在那二凤眼里,第一时间注意到的也是那始皇之子胡亥杀兄之事。 由不得孔明不多想,毕竟后世都说了这二凤心眼小…… 张飞不知道短短时间里军师心中转了多少个念头,捻碎了纸条之后便将此事飞速放下,兴致勃勃议起了下一件事: “若后世有这南北之别,那我等此时岂不是有东西之差?” 刘备啼笑皆非: “争此虚名作甚?等翼德为先锋克复豫州令南北勾连,则无差也。” 说起来这件已经答应过的事,张飞便又重新喜滋滋起来。 …… 李世民放下笔抚了抚脑袋无奈道: “这张翼德,口上功夫不输玄成也。” 躺枪的魏征当即抗议: “臣非含沙射影之人,言陈过失皆为当面所指也。” 李世民嘴角抽动了一下,一时间不知该评价这两种方式哪个更好。 摇头将此事暂且揭过,李世民自然还是对那“带明”更感兴趣一点,此刻忍不住问道: “这明复建东林书院,既皆为闲散人,又因何成党?” 房玄龄最近出入国子监次数不少,此时便拱手有条不紊道: “这东林八君子,初或为好意,然讲学传道之态与那后汉之名士几似也。” 这倒是让李世民顿时醒悟过来,后世评价后汉的名士时所说的名、财、权如何顺序相生的言论,也从他脑海中浮现出来,而且他旋即便想起来这明朝另一个不同: “且这带明,纸价愈贱也……” 无论从后辈此前所说的布衣入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