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请客吃饭 (第2/2页)
孔明感觉嘴巴里有点发干,端起来面前的茶水一饮而尽但犹觉不够,最终就这么捧着没水的水杯发呆起来。 面如平湖,但心中却好似有惊涛骇浪与奔雷搏击,无论是那王安石的大胆之言,还是后世那人对变改之事提纲掣领之见,都让孔明难以平静。 短短不过片刻的“漫谈”,给他所带来的震撼比之前那烛影斧声要大得多。 处处似乎都在治学,但又似乎都不是在治学。 细处言语耐人寻味,惊人之言更是值得细细琢磨,于是最终孔明扭头,撞上了庞统苦笑的眼神。 “便无那万全之法?” 庞统单刀直入问道。 “那范仲淹志趣高洁,这王安石亦是能为下不惜身之人。” 孔明起来这两个名字也多有慨然,随即道: “但你我皆不能求下之人皆如这二者有圣贤之心高洁之志。” 庞统默然,但他身侧的鲁肃则颇为振奋,闻言笑道: “若下人皆如圣贤,那我等还需如此劳累作甚?” 他如今应刘备孔明所请,掌太学诸事,因而如今之所见对鲁肃来可谓开辟另一地,诸多教学之法恨不能现在便返回太学颁制试上一试。 鲁肃的笑言也让众人不再挂怀,毕竟从这光幕所见,求人人皆为圣人这件事在后世也做不到。 而且……孔明琢磨着,无论后世华夏与周边邻国复杂的形势与恩仇,还是那科技之神鬼莫测之威,恐怕也都让这类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了。 法正从抄写中抬起头来,不屑道: “子宰辅变法,却要累一累黎民苦一苦百姓。” “一边与下百姓着万载圣王之业,一边苛捐杂税不停令黎民无生计。” “此般变法于后世或有得,然对彼时百姓或不如不变也。” 法正的这般感叹倒是让张飞马超听了个明白。 马超当下便有点迟疑道: “既如此,何不令钟鸣鼎食之家出余财以为下利而铸贤名?”
张飞大笑,猛拍着马超肩膀道: “那宋人喊的好听,结果竟连杂赋税都不愿减上一减。” “孟起你要汝等出家资,倒不如请其去死来得简单也。” 刘备看着被拍的东倒西歪的马超笑笑,也赞同道: “翼德的粗俗,然读史见孝武皇帝算缗告缗令所生事端,亦可为类比。” 罢也是感衫: “吾等此前见这唐朝旧事,多有感慨其不鉴前朝之祸。” “然今见这宋史……” 沉吟了一下,刘备干脆也再撕一纸条挥笔写就,随后团成丸屈指弹入光幕。 〖刘备:这宋劳民至此,不觉二凤所言君民舟水之言犹在耳也?〗 沉思中醒过来的李世民顿时感觉眉毛跳了一下: 都了唤朕陛下即可,竟这般难也? 不过想想昭烈帝乃是武侯主君,且若算年龄这昭烈帝也大了自己几百岁,李世民也选择暂且不去计较,而是先感了一下: “能作《沁园春》者,真乃千古之奇人也,朕亦不如也。” 其人对变改之议,言语虽直白但颇值得回味,仅仅八字便道破新旧之替那不死不休的局面。 自己看法与其相似,但言语不可谓不繁复。 房玄龄没有陛下那么多感慨,选择从基本点入手,赞叹道: “国家取士,行实为先。如此良言当题之于国子监也。” 杜如晦插嘴道:“若题于学校,当略微修改,若作读书人,行实当为首,如何?” “不成不成,还是繁复了一些,依我看这行实之论,犹如《尚书》所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若欲成行实,当知之行之方能实之。” 魏征也插入议论。 房杜二人皆觉得有些道理,于是干脆反问:“那当书何?” 在一旁听着的李世民当即义不容辞道: “知行合一,以实国民,如何?” 三位大臣琢磨了一下,当即便也拍板通过。 杜如晦更是笑道: “陛下题字,亦可令学子议之,何谓知?何谓行?何谓实?何谓国民也?” 对贞观文武来,如今大唐初创可谓百废待兴,无论是变法亦或是科举罢现在思之皆无益。 相较而言,还不如取宋兴学之精华以强唐之文治来的更加实在。 …… 光幕上只有刘备孤零零一句话让赵匡胤有点挂不住脸。 毕竟别的还好,宋唐相隔也就百来年,结果轻易便将唐兴之始的贞观旧事忘了个干净,属实不应该。 当下也是在石桌上写字,表示自己定然不忘昭烈帝之提点云云。 赵光义眼见兄长的殷勤,看似为兄长叫屈,实则彰己之功道: “兄长何忧?我宋文人亦有言,祖宗不足法!” “这刘备所言唐文帝之旧言,亦未必能作条陈也。” 赵普张了张嘴想要点什么,但最终还是选择闭嘴让官家自己处置。 赵光义看到在石桌上忙完的兄长转过了脑袋。 兄长脸色虽黑,但赵光义向来擅长察言观色,还是从其中读到了兄长的表情。 其中有讶然有欲言又止,有不忍还有几分释然,最终开口道: “汝此时这般痴傻之态,是伪还是真?” 赵光义顿觉莫名其妙,但还是心道: “臣弟得官家眷顾,已好也。” 赵匡胤真心实意摇了摇头道: “若非痴傻,何有方才所言?” 罢赵匡胤心中则是多有思索,莫非方才那几拳头真将其打坏了一点? 不过这些都暂且不需放在心上,赵匡胤回头吩咐道: “若擒李煜,当以礼遇,并召钱俶,偕来汴梁。” 方才后世所言他也简单总结出来了。 搞教育,很花钱。 李煜和钱俶,应该愿意略尽薄力才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