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入股与应对  (第2/2页)
>    朱棣和徐增寿两人畅饮,徐氏在一旁笑着不话,朱棣点名朱高炽作陪。    上意难为,朱高炽第一次饮酒,喝了两杯下肚,满脸通红,徐氏才笑着阻止了。    第二日。    一夜好睡的朱高炽,前往了集散贸易。    “来了。”    在街头处等候了一大群人,见到了王府马车,纷纷迎了上去,马车也停在了众人面前。    在众饶目光下,朱高炽弯着腰从车厢走下来,几名骑马的侍卫也下了马。    “王爷。”    “王爷安。”    ……    “叨唠诸位等候多时了。”朱高炽态度很客气,微笑着向众人打招呼。    “我等也是刚来。”    “理应之举。”    众人纷纷回道。    远处街道上经过的老百姓,好奇的往这边看了眼,又匆匆收回了视线,不敢多看。    这里是干什么的,好多市民并不清楚,只看到修了许多高大怪异的建筑,暗中嘲笑银子多的没处使了。    大宗商品贸易,和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关联,他们这般想并不奇怪。    就像不少地方的家具建材中心,几万平方米的建筑,结果每日只有零零散散的人闲逛,而商家却有百来家。    后世很多融一次见,同样会感到奇怪,这种市场竟然不倒闭,属于认知的问题。    各处已经收尾,不少商家开始装修。    牌坊上请的朱棣亲笔题字,取名北平贸易中心,上面挂着红布,等到了吉日才会掀开。
    街道宽广而干净,两旁的建筑高大。    “在“井”字中央,不光有大楼,还有一座钟楼,一座水塔,水管管道埋在地下,各家有个水龙头。”    马林笑着介绍,朱高炽和一帮管事以及笑哈哈的商人们。    “这水塔真是方便。”商人们中有人笑道。    “水塔修的高,水往地处流,各家都可在家中用水,能想出这个法子,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啊。”    有人拍着马屁。    朱高炽没有被马屁冲昏头脑,晓得不过是众饶夸张之言。    水管的使用,自古有之。    从街道的水井,到压水井,从高处通过竹筒把水引入自家等等,并不算稀罕物。    唯独稀罕的是水塔。    因为皇权限制,建筑物的高度有限,所以水塔的高度,普通人是不敢修建的。    朱高炽敢修啊。    “北平贸易中心的管理,由中华重工包圆,税收以十比一的标准来制定,但是取消了门摊税杂税等。”    “如赐廉的税收,加上今日的市场环境,接下来诸位东家大展拳脚,相信此处必然成为北境最富裕的地方之一。”    朱高炽带着人们参观了一处建筑,看起来是布行,在门前向众人道。    十比一的商税真不高。    明朝制定的商税很低,但是奈何插手的人多,你收一点,他收一点,合起来商税就高了。    到了明中期,地方衙门,藩王,太监,官员,武官都能设卡收税,甚至有退休的老太监,死了之后,他生前设立的商卡还收了几十年。    包括地方衙门,因为某事设了卡,当事情完结后,商卡还会留下来。    最出名的故事就是一个举人,读书无望,准备做点买卖,通过运河从安徽运茼蒿到江淮。    结果还未到目的地,一路收的税就已经赔本了,原路返回还需要缴税,所以气得他直接烧了。    只能如此巨大的税收,只不过没有收到朝廷手中,肥了私人利益集团而已。    王府在北平的威望,朱高炽倒是要看看,谁敢收他的税。    谁收他的税,他就送谁家刀子。    大鱼吃鱼,鱼吃虾米。    鱼这个环节,朱高炽要控制,他要多吃点鱼,好让底层的虾米多一些。    这也是北平贸易中心获得商人们热情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光有地利,商业环境上也比外面要强。    走到下一家,是粮票银行买下的建筑。    粮票银行行长也在人群中,向朱高炽介绍道:“北平贸易中心内部可以使用粮票结算。”    “施行当日结算制,只要递交了粮票,当场可以兑换,已经受到了三万两的储蓄。”    朱高炽点点头。    是这么,可真要是谁拿出一万两的粮票,也不可能当场就能兑换,需要走个流程。    这不是没钱,商人们懂这个道理,不会过分追究。    粮票银行的行长,是外柜出身,笑着向众人道:“欢迎各位与粮票银行合作。”    众人连忙回应,纷纷一口答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