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四章 家家干净  (第1/2页)
    第105章家家干净    要在大明搞工业革命,朱高炽非常的清楚,自己离不开朱棣的支持,这是核心关键。    很多事情,他既要埋头实干,也需要把道理跟朱棣讲通透。    否则朱棣都不能理解,怎么会支持自己呢。    “铁道上,试运行的马拉货车,一辆两匹马拉动的货车,运量达到三万斤。”    朱高炽列举前段时间已经众所周知的事。    朱棣沉默。    “北平全年年产五百余万斤铁,全年的产量,以铁道的运输量,只需要不到两百趟就能运往。”    “上个月,西山房山,又新增了两家矿井,从蒸汽机出现以来,合计新增了九家矿井,而煤炭仍然供不应求。”    “不算作坊和工厂的需求,只民间每年十九万万斤木柴的市场需求,换算成煤炭,一年就是十三万万斤。”    十三万万斤很多吗?    真的不多。    不过是六十五万吨煤而已。    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的六十年前,国内人口五百余万,年产煤三百万吨。    因为英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不但自身消耗,还会部分供应法国,意大利各国。    北平人口百万。    有了纽可门蒸汽机,同样也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临近的山东有近六百万人口,山西有近五百万人口。    朱高炽不但要让北平的煤炭产业尽快突破六十五万吨,还要突破两百万,三百万,四百万……    为工业革命打下坚定的根基。    但是在环境上,北平又一样不如英国。    英国丰富的河运,可以支撑起煤炭的运输,而北平的河运不如英国,可以通过河流供应国内,以及通过海峡供应国外。    所以朱高炽才要急着兴建铁道。    煤炭一直是他放在第一位的事情,任何计划都是围绕煤炭而运作。    因为工业革命能发生在英国,正是因为英国有极其丰富的煤炭资源环境。    资本主义比英国要发达的荷兰,科学技术比英国要发达的法国,文艺复心意大利。    那时候的意大利人口突破千万,法国人口突破两千万。    无论怎么比。    按道理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后面的几个国家。    可偏偏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其余的国家反而要学习英国的生产方式。    因为英国丰富的煤炭资源,让英国能诞生工业革命。    新兴燃料的崛起,让英国的地主们都在这个行业获得了利润,各行各业有了便宜和量大的燃料,解决了生产的瓶颈。    根据这个经验,后世的美国,同样要垄断油气时代的石油能源,为此发动了无数的战争。    谁动摇石油,谁就是在动摇美国的霸权,必定迎来任何手段,包括能把洗衣粉指鹿为马。    “这跟你的不提倡节俭有什么关系?”朱棣好奇道。    朱高炽解释道:“高产的煤炭,高效的运输,将会带来最低廉的燃料。”    “染坊有了便夷燃料,布匹的价格会下降,酿酒作坊有了便夷燃料,酒水的价格会下降,砖瓦厂有了便夷燃料,砖瓦的价格会下降……”    “父王应当知道,木柴有多么难得,又多么不容易再生。”    “只民间用木柴一事,就能夺取所有行业的燃料,皆受困于此。”    “煤炭的兴起,是一股让三百六十五行,行行都跟着发生无形变革的产业。”    “而铁道能加速这一局面,儿子敢保证,几个月以后,市面上的商品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宜。”    “如果继续提倡节俭,这些商品谁来购买呢?”    朱棣低下头。    他有些无法理解,这和他常年来的三观,太过背道而驰。    朱高炽对朱棣有信心。    非常人自然有非常之大局观。    通过许久的接触,他知道朱棣不是固执的人。    历史上也是如此。    不知变通,也不会有他的成就。    和朱元璋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朱棣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要更加的优越。    “当社会上商品不丰富的时候,价格高昂,人们对商品失去兴趣,而家里又有了多余的粮食,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婚嫁生孩子的事情上”    “等商品丰富起来,且价格低廉,百姓们能买的起多种多样的商品,他们就会开始把精力放在如何购买全这些商品上面。”    “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家中,有了林澜满目的商品,家里没有的百姓会想着如何挣钱来采买这些商品。”    “社会的风气和需求,会立马的转变。”    朱棣摇了摇手。    “你慢点,咱琢磨琢磨。”    朱棣有些转不过弯。    朱高炽一脸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